化解贷款风险分析之五(2)
(2009-06-04 16:23:10)
标签:
财经 |
贷款“垒政府”现象的再出现
近几个月的垒政府现象,这与前几年的“去政府化”形成鲜明对照,从2003年经济过热出现苗头,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严控投资增长开始,商业银行就开始了贷款“去政府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概有四年时间。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引资、上市”,在独立的第三方审计中,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往往会将“城投类贷款”的信用等级评定为“关注类”,甚至“次级”,他们的理由是,城投类公司多靠土地出让金作为未来的还款来源,而本身并不拥有土地的所有权,还款来源不确定。为提高整个贷款质量,处于转型期的各个商业银行主动压缩了政府信用类放款。这个缩减的过程在2006年达到了空前的强化。
然而,那几年,政府没有停止贷款的努力,因为他们要有“政绩”要上工程,到了2006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苗头依然强劲,而银政合作也开始有所强化,“打捆贷款”等新的合作方式开始蔓延。这种打捆贷款的方式,往往由政府以土地作为抵押,将地方的一揽子项目与银行签订合作意向协议书。为抑制投资过热、控制信贷风险,银监会于2006年上半年叫停了银政“打捆贷款”。
此后三年时间,银行商业化过程加快,政府信用贷款在商业银行信贷余额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某地方商业银行授信管理部人士称,该行的政府信用贷款占整个信贷余额的比重从高峰时期的40%,一路下滑至去年底的25%。而在信贷紧缩的2008年,由于贷款规模有限,而企业周转资金需求强劲,为了保证企业资金链不断裂,该行几乎全部“围着企业转”,政府信用贷款甚至一度出现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