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葆的昨天、今天与明天(8)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评论 |
标签:李存葆、王光明
一听存葆兄的五莲话,便觉出不是临沂话,比曲阜一带更显刚硬,像是胶东沿海与临沂交界处的那种话。五莲县原属潍坊,属于崂山山脉,现在属于日照市管,因为写了《高山下的花环》,人们多以为李存葆是沂蒙人,李存葆说, 五莲从来不曾划到沂蒙,五莲和诸城都属于潍坊,李存葆所在的镇就是中共一大代表王烬美的故乡,现代文学史上的臧克家、王愿坚都是诸城的。不过李存葆认为沂蒙山给了自己很大影响,觉得沂蒙山人特别具有社会良知,他写过一个专访《70年代青年》,就是写这些沂蒙山人的品质,这都给他很大触动.他认为不了解人民想成为一个大的作家是不可能的,不管写散文、小说还是报告文学,沂蒙山人给他最大的影响就是做人要有良知,不要害人。在中国,一个作家不了解农民是当不了作家的,在中国任何人向上查祖宗三代大多是农民,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是在民间,文化传承主要还是通过民间。这是李存葆接受一个记者访问说的话,我看了很受感触。我是苏北人,当属吴楚文化圈子,但在沂蒙久了,一听说“沂蒙”两字,心里便觉一热,我100多次到沂蒙,包括倾力于九间棚与沂蒙精神宣传的数年。因此,我特别赞同存葆兄的观点。他骨子里有一种渗透骨髓的民本主义思想,对人民的歌颂、同情,一直是他作品的主调。
存葆兄出自民间的经历,为他的一生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底座。在济南军区,初期在团里当新闻干事。在《高山下的花环》之前,李存葆就有近百万字的作品发表,单是诗歌就有500余首。这位作家当初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实在是太偶然了。他说:“我刚当兵时学炮兵指挥专业,军里组织考核时,我得过计算兵第一名。一次团里举办通讯报道学习班,训练队决定让一位能写会画的高中生去。开学那天他生病了,队长就让我去。在学习班学了四天,我写了三篇小稿,发表了两篇———那时候发篇文章是很难的。从此团政治处便让我转行了。” 这与我当兵时到连队养猪而后调到团里搞报道有相近之处,我也是在军区前卫报上发了小稿而到团政治处的。这种经历,使得我对存葆兄更有亲近之感,生尊敬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