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存葆的昨天、今天与明天(5)

(2009-05-24 12:26:55)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评论

标签:李存葆、王光明     《高山下的花环》             分类: 书                      

                

           李存葆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 从“社会突破” 回归“自然遗梦”(5  

    

 

                          李存葆的昨天、今天与明天(5)

 

李存葆在文学上最大的变化当是题材的变化。他由青年期高山花环式的政治爆破,转向大河遗梦式的文化深思。对当下中国现实问题的紧密跟踪转向了对人类未来生存困境的终极关怀。正如朱向前分析的,作者或从鲸群自杀(《鲸殇》)开始,或从黄河断流着眼(《大河遗梦》);或从吟咏崔张之恋出发(《飘逝的绝唱》),或从解析东方之神的成因切入(《东方之神》),关注的是后工业社会中的环保问题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危机,抓住的是现代文明进程中人的异化的普遍焦虑,表达了一种大忧患和大思考,比花环中所传达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与眼界更加阔大,比坟茔中所表露的政治反思与社会批判更见深邃。 生命意识、生态意识、人类意识构成李存葆散文的浓烈的人文背景,使我感觉有一种对悲情的表达。他的创作题材由社会向自然转变,思想由儒家向道家状态的转变。《鲸殇》、《祖槐》、《沂蒙匪事》、《国虫》等篇,也都具有“绝唱”性质,有人认为,这是题材取胜,但这一类材料,说来多么平常。关键是谁把它当作了“新闻”,变成为用来开启现代人心灵的“钥匙”?李存葆的创作题材由社会向自然转变,思想由儒家向道家状态的转变。中国儒家的贡献在于社会, 道家的贡献在于自然。儒学本身,缺少一种信仰的力量,一种深度,它基本上是一种伦理学说。而自然则更为根本,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本原.。因此,现在的李存葆创作,有伦理,然更富于哲理,臻大彻大悟之境界.从这个角度看,在思想文化层次上,李存葆已经抛弃《高山下的花环》的高峰,迈上新的高峰。

饭桌上,他不时讲起范曾,他们是好友,范曾是画中道家,是超脱社会凡尘的,李存葆与范曾的接近,也许是这种文气相通。他近几年的散文中,他已不再把政治面生态社会生态作为母体。人性生态自然生态是他的母体。从题材上他是回归自然,更多的有道家的东西。他写的是充满文化含量的大散文,更富有人的本性,更有哲理性了。李存葆散仍有文字里行间沉雄大气,仍有刚强正直,但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闲适超然,这些都可以看作是李存葆回归自己、\回归自然的一种方式。对于李存葆的这种回归,是回归于传统文化,是回归于自然万物。从本质上讲,李存葆的回归其实是一种对作品人民性的再度认同。使他的作品不仅具有了震动人心的广度,而且具有了震动人心的深度。从更深的层面上来考察,则是回归于中国人文主义传统,人文主义传统是中国几千年文学的根本。

                                

                               (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