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香火的人
---李 锦农村发言30年实录之十六

大年三十的上午,要请老祖宗们回来过年,农村叫“请家堂”。这时候,从三岁、五岁、十岁、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到六十岁的,全是男人,没有一个女人在场。他们长得高高低低,站在天地之间。薪火想传,是个接力赛的队伍,从六十岁的老人到三岁的孩子,香火就是这么一代代传下来的。
这户人家的老祖宗的墓地在文化革命中早已被平了,年长的是队长,他记着老祖宗的坟地就埋在这地方。在文化革命一结束,香火又点燃了。这一桌饭很简单,有白馍头、有肉合、有三小盏酒,有洒、有肉、有白馍,对得起老祖宗了。
到这时候。人们才深刻地理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此种观念在中国百姓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深入骨髓!来世一遭,传宗接代,延续香火,是生存的终极目的,保证家族血脉传续过程中,不在自己这一代断掉灭绝,是件头等大事。儿女是家族的延续命脉,也是父母骄傲的私有财产!虽然儿女们不孝,但自己终生劳动所得、所有家产,终了还是给了儿女们,辞世闭眼时,也心安理得,瞑目而去。在小农经济下,人丁的兴旺,香火的延续,是家庭、家族实力的保证,对于维持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桓谭把“子孙众多”列入“五福”之中,汉镜铭中也多见诸如“宜子孙”、“子孙益昌”、“保子宜孙”等吉语,体现了汉代多子为福的观念。
许多父母们用血肉精心培育的家族血脉之树,为了儿子,便是因为儿子接着是孙子在能大年三十为他们点燃香火。
天地之间,是男人的世界,一代一代的香火便是这样传下来的。
作者原创,倘转载需征得作者同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