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发现思想
发现思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60,452
  • 关注人气:10,64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榴莲的故事

(2008-12-27 12:47:46)
标签:

文化

分类: 李锦散文

 

二、榴莲的故事

 

正在思考时,听见阿吉一声喊,马六甲城到了,三保山到了。

阿吉说,前些日子,马六甲洲政府要在山上搞房地产开发,建别墅区,要填三保井,炸三保山。激起马来西亚华人义愤,他们在议会与慷慨陈词,终于暂时保住了这块宝地。在马来西亚,华人有600多万,占人口的25%。我马上问,这些人中有没有郑和那支军队的后人?阿吉说,有啊,明皇宝丽公主的500名女仆便葬在这里。他手指窗外三保山下的一片墓地说,这便是华人公墓。我看见墓地碑石一排排站立着。大概都想挤在郑和庙前,三保公在阴间也能护佑,便使这里显得挤挤的。

 到了三保山脚的郑和庙,已是下午六点,太阳已开始沉没。下了公路,便是一处农贸市场,或者说榴莲市场。充满了一种类于猫矢的难闻的气味,也象化肥厂的氨水味,直钻肺腑,使人掩鼻而行。据说,老南洋人,或是生长在南洋的土人,一定是会吃榴莲的,郑和的军队就是学会吃榴莲,才在南洋站住脚的。

 这榴莲是南洋水果之王,长得像刺猬似的,又大又丑。虽然臭,吃起来却极香。听说榴莲,便是留连的意思,是从“留连忘返”一句成语截下来的。并且,关于榴莲的命名及其来源,与三保太监下西洋的事很有关系。

 那时,三保太监带的人需要一部分久住南洋,可不少人有“他乡虽好,总不是久留之地”的心思,高呼“不如归去”。三保太监为了做通这部分人的思想工作,费了不少心思。有一天,忽见昔日登岸处一株高大的树木,果实累累。三保太监当即令人采了一个下来,闻之臭,但食之则十分香,于是叫跟来的人都尝一尝。过了几时,同来的人,都喜欢吃这种果子,而且已经成了“癖”了。于是大家都大有乐不思蜀之态。三保太监,便把它命名为榴莲,取留连忘返之意。于是乎所有从中国南来的人,只要一吃榴莲,就要留连忘返起来,作终老异乡的想头了。

 剖开后的榴莲,每一颗榴莲,都有一颗核,核长约一寸左右,核的外面,粘着如泥一般的淡黄色可以吃的东西,那便是榴莲。榴莲的臭味从这里发出。看同行人,用一双手去挖那榴莲,而那如泥的淡黄色的东西,粘在手上,再粘到嘴的四周,再用舌头去吮,很是入迷的情形,我不禁又起三保太监。

   在东南亚一带有多少郑和的遗址,流下多少三保太监的故事。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都有三保公遗迹。我们可以了解郑和飘零异国的艰难,郑和对祖国的忠诚,还有和与南洋人民打成一片的可歌可泣事迹。

  “三保庙”座落在三保山的山脚下,四周大树环绕,林蔽树荫,显得清凉宁静。庙的大门绘有两幅威严英武的将军画像,身披战袍,手执刀斧。门柱两旁写着一幅对联:“五百年前留胜迹,四方界内显英灵”。

  郑和据称外形高大伟壮,眉目分明,声音宏亮,加上为人“博辩机敏”,所以深得明成祖器重,加上幼年时的家庭熏陶,青壮年时的勤奋好学与战争磨炼,使他能文能武,更兼他虽世奉伊斯兰教,又皈依佛门,成为“菩萨弟子”,这对于出使信仰伊斯兰教与佛教的广大亚非国家极为有利。正是这些人才条件的综合,终于使这位从小幼志可嘉,并历经坎坷与磨炼35岁的太监,被明太祖遴选为出使西洋船队的主要组织者与指挥者,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航海者。庙内中央一尊戎装佩剑的郑和像,身体前倾,很有开拓进取气象。

  这座庙建于1673年,整个建筑飞檐翘角,红柱粉墙黛瓦,富有中国民族风格。据说,所有建筑物的材料,哪怕是一砖一瓦都是从中国运来的。因为正边春节,迎面门上还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春联。有人在庙里烧着高高的香,还有敬上供品的,桌子,有三、四桌排着表达马来西亚华人对三保公的祭奠之心。

  “三保庙”背后便是“三保山”,相传郑和当年常在此登山散步,远眺海天,后人便在郑和驻足之处修建了一座“三保亭”。“三保山”还是中国明朝公主宝丽当时嫁于马六甲国王苏丹满苏沙时居住的地方,如今这座山是中国境外最大的华人墓地,占地25公顷,有12000多个墓穴。公主专用的洁净甘甜之井,位于“三保山”脚下,故称“三保井”,此井由公主随从人马挖掘而成。也有传说,这口井是郑和下西洋时开凿的。传说,当年喝了这口井的水,出门远游或下海捕鱼,遇到风浪也会逢凶化吉。如今,这口井已变成了“许愿井”,游人到此,有的虔诚地将钱币投入井内,许下一个美好的祝愿。

  到得井边,见一锡皮盖罩在上面。导游从井中打得一桶水来,当场倒在杯中,水盈出杯面,满满的,凸出来却不溢,可见水的醇厚。我们同行的人舔了舔,觉得一股清凉透心,嘴唇甜甜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