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和下西洋600年祭一、寻找郑和

(2008-12-27 12:45:59)
标签:

文化

分类: 李锦散文

一、   寻找郑和

 

马六甲城,雄踞世界最长的海峡——马六甲海峡北岸。在这里建国仅三年时,中国明朝郑和就来到这里,他七次下西洋,马六甲都是久留之地。这是见证郑和七下西洋的胜地。

郑和下西洋为“明代盛事”,“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

在相当长时间,每思及郑和盛事,心中生不出豪情,反而有种莫名的悲哀涌上心来。我常想,为什么在郑和之后中国的航海变得冷落萧条,一盛一衰,变化何以如此之快?比郑和晚到马六甲一个世纪的葡萄牙人何以迅速占领东方?有人说,中国航海史上那次空前绝后的壮举——郑和下西洋是理解中国从进取走向保守与衰败的一把钥匙。是壮剧,还是悲歌?我常自问之。

我到新马泰旅游。从曼谷飞新加坡,接着又坐车到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城。因为连日奔波,行路的人疲惫不堪。导游阿杰提出看完马六甲再回吉隆坡便是深夜十二点了,询问是否还有人愿意去看三宝山。满车的人无言,我独自高举起手。有人问,你那里有熟人?我说,有一个很熟的人。

这个人就是郑和。我对郑和所处的朱明王朝向无好感,觉得明皇多昏庸,心理偏狭阴暗,误杀多少英才。最重要的是使泱泱大国坐失复兴良机,使得满清王朝处逆势难转之境。特别是郑和航海受挫和袁崇焕误遭杀戳,这是朱家皇帝最不能令人谅宥的两大用人失误,思之不免扼腕长叹。因此,到马来西亚就是要看一看郑和故址,表达对一代英豪的敬重,也想籍此寻找在现代化问题上中国为什么不如西方列强的答案。

于是,我们向马六甲城进发了。一路棕榈树与橡胶林,在窗外掠过。一派热带风情,我已无心多顾。车在海峡边上走,心则在历史长河上航行。脑中不禁浮现出三保太监坐着百米龙舟,率2万军士,海上首尾不能相望的画面

毫无疑问,从表面上看,郑和七下西洋是一曲壮歌。14056月,由郑和、王景弘等太监及一批军官率领的27800多名官兵和水手,乘一二百艘巨型木浆帆船出海远航印度洋,这种海军远征船队式的远航一共举行了7次,历28年。郑和等人的后半生基本上献给了这项事业,郑和最后客死印度的卡利卡特。这次航行的船队遍抵南海和印度洋沿岸,以及波斯湾、红海海口和非洲东海岸的30多个国家,直到南非。气势何等浩然,声威何其雄壮!

从技术的角度看,郑和船队的航海是一次极大的成功。它作为中国航海史和世界航海史上一次空前的壮举而在印度洋上前人未涉的许多海域留下了航迹帆影,也是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首次大步迈向辽阔海洋的探险行为。郑和船队利用了中国的伟大发明:指南针以及配有船尾和风帆的能够在逆风顶水情况下航行的宝船。船上还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药武器。因此,除了战胜海上的风浪之外,这支远航船队还战胜了所有遇到的海盗和一些海边的小国的军事袭击。这次远航成功说明生活于太平洋沿岸的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完全可以成为大海大洋的征服者。从军事实力看,也远远强于最早染指东方的葡萄牙。

郑和这次航行的目的,最初出于保卫朱明王朝的安全。永乐皇帝在攻陷南京后没有在宫中找到建文帝的尸体,怀疑他流亡海外,寻找这位流亡者便是郑和的一项秘密使命。另外,在郑和的船队首次出海的前一年(1404年),中亚强大的蒙古后裔建立的帖木儿帝国曾集结了40多万军队准备东进中国,永乐皇帝已感觉到了来自西方的威胁,试图开辟西洋的海上通路,以结交西海诸国,牵制这个可畏的敌人。尽管郑和船队出海有这些隐隐约约的国内政治和西方威胁的因素,但船队所执行的皇帝公开的旨意却是十分明确的。这就是:向西洋诸国宣示中国的富强,力图以恩威并用的方法使他国畏服,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在这次海外远征中的生动体现。

 中国人似乎与生俱来的是重视政治更甚于经济,重视生产关系更甚于生产力。在郑和船队如林的帆影中,洋溢着这种古老政治的威服天下的理想色彩,贸易的目的则退居其次。直至使航海活动成为巨大的经济负担,而葬送航海活动本身,也葬送中国更早地走向现代的机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