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投资机构多研究理论,研究机构多看看图表

(2009-09-05 23:10:33)
标签:

基金

股票

投资机构

炒家

估值

中国

财经

       和国内众多投研机构朋友接触多了,对于他们的投资风格和研究风格也越来越熟悉,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总结一下, 供批评指正。

       投资界的朋友可分为3类:    一类出身券商资产管理和自营,大多数是炒家,炒来炒去,不亦乐乎。那些换手率高的基金,基金经理多出于此。喜欢和善于发现热点,并且喜欢紧跟热点,绝不掉队。一类出身投行,喜欢创造题材和故事,因为投行本身就是干创造价值的活。他们的牛股和资产重组、资产注入有密切关系,有一部分是和业绩持续增长有关系。还有一类出身研究员,或者是海外归来,满腹价值投资理论,估值模型。善于发现价值股票,蓝筹类股票。

       从业绩上看,牛市中大家差不多,因为牛市的特点是大家都会涨得差不多,只是顺序问题,因此经常捕捉板块轮动的炒家和长期持有的价值投资者业绩都不错,运气好的炒家和部分价值投资者会稍微跑赢同行,搏个好排名。震荡市和熊市中,炒家的业绩分化很严重,要么节奏感好,业绩较好,要么爱动,损失大于不动的。而价值投资者,无论是投行派还是研究派业绩都不会很好,因为熊市来临,再好的股票也会跌。跌时重质要么是针对个别股票比如说茅台,打多数只是不会先跌,而是后跌(术语叫补跌)。

       据我的了解,以上三类,炒家对于技术分析是很看重的,图表分析对他们来说很重要,因为依靠图表可以在短期内选择好的买卖点。而另外两类依靠的是公司基本面的研究和故事的研究,在买卖的问题上可能会慢,因为图表的变化很快,而基本面的变化很慢。

    

        研究界的朋友结构比较复杂,但大体是两类,一类是学习经济学科班毕业的,至少是硕士以上毕业,各种经济理论,预测模型、估值模型烂熟于胸,研究结论的报告自有严格的理论体系,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推出定性分析,这是目前研究的主流人群;另一类市场中来,对于经济理论知道基本规律,但是深究下去就会露馅,短板明显,而市场经验,图表分析是其长项,分析结论有股评化倾向、定性分析多于定量分析,没有什么严格的来自于经济学的研究理论,以经验取胜,算是非主流。

          2006年和2007年,研究员的报告对于行情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每一次根据业绩预测和各种估值模型给股票定目标位,投资机构们都会超额完成,大家互相帮助提携,都有面子.但是2008年的研究报告,却让很多投资机构损失惨重.比如说机械行业的研究员在2008年的投资年会上把中国船舶的目标定在500元(报告发时该股股价在近300元的位置),但是最后结果是跌到了80元.比如一家大券商在2008年6月份的中期策略会上(当时指数在3200点)说合理估值在3700点,我当时问他是跌到1500点后再回到3700点,还是从3200点直接回到合理估值?没有给我答案.而最后的结果是先从3200点一路回到了1664点.

          以上两个例子都是经典研究理论和研究逻辑推导出来的结果,但是都害死人.而研究技术分析的,据我理解,跑的快的不在少数.

          2008年的市场,都说是史无前例,金融海啸没有见过,大盘的跌幅没有见过,怎么来保护自己,靠基本面?去年靠基本面的损失都很大,因为总有人在说次贷危机马上过去,流动性没有改变,牛市还有下半场,于是股票不该连续杀跌.但是结果很残酷,去年靠基本面的受内伤的很多,而靠技术图表的外伤多一些.

         铺垫这么多是想说什么呢?

 

         在05年底看到未来大牛市的投资机构不多,反倒是研究机构最早看到了黄金十年,因为后者比前者对经济大趋势的研究更透,2008年研究机构看走眼的不在少数,很多没有想到会跌那么多,而投资机构中很早跑掉的,很多都喜欢看图表.

 

         如何让投资机构的业绩减少波动,如何让研究机构的报告质量再好一些?

         中国股市还是年轻,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基本派和技术派都还不能一统天下,因此,研究决策时多些印证和比较,也许更适合目前的中国市场.

         结合我不太准确的对于投资机构和研究机构的总结,提出小小的建议:

 

        投资机构:技术图表多结合经济基本面,争取平滑业绩波动,获得稳定持续收益

     研究机构:学院派研究多结合图表分析,让策略报告和个股研究报告更有参考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