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西湖宛在堂前诗人石像应冠名为:辛弃疾
标签:
福州西湖宛在堂辛弃疾石像 |
分类: 网海听涛 |
(专文转载,支持原作者意见!对福州有贡献的还有曾巩、李拔、徐继畲、许世英等,都须适当宣传,让后人知晓,对外籍在榕名人的褒扬,方可彰显有容乃大,海纳百川的胸襟与气度!)
关于辛弃疾这位抗金民族英雄的事迹,也许有些人不甚了解,本文通过下面的故事予以简介。澳门作家陈志梅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曾以原创粤剧《辛弃疾之抚今追昔》赴广州参赛并取得奖項。她對辛弃疾這位抗金英雄、愛國詞人情有独钟,2015年一气呵成地寫成的七幕粤劇《辛弃疾》剧本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因在澳门书展签售时相当热烈而引起热议。剧本《辛弃疾》按照主角的人生轨迹,以辛弃疾矢志抗金為主线,貫串其人生的几个重大事件,结构严谨,情节紧凑,人物丰满,台词典雅,戏味浓郁,引人入胜。一开场,辛弃疾在山东加入耿京的抗金起义军,反对受金军招安,力主汇入宋朝廷,发展抗金力量。就在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期间,耿京却被叛徒張安国杀害,致使义军潰散。辛弃疾智勇双全,率五十人袭击敌营,擒拿叛徒交南宋朝廷处决。此时辛弃疾才23岁,开始了南宋朝廷的官宦生涯。可是南宋小朝廷乐于偏安,加上辛弃疾是“归正人”,未被朝廷信任,更遭免职,无法为国出力,心中虽然憋屈但一直想为国出力。他63岁那年,在紹兴复官任职,拜访同样是爱国诗人的陸游,一个是“壮岁旌旗拥万夫”,一个是“匹马戍梁州”,二人惺惺相惜,唏嘘不已,但仍渴望重上战场。剧情故事既符合历史事实,又成功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采用辛弃疾的重要词作鋪陈,手法自然,既能深刻表达人物的感情,又使曲詞文采熠熠。辛弃疾似乎未到过广东、澳门,但澳门作家却一而再地演绎辛弃疾,这件事使我思考了很久,我想关键还是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始终如一的爱国情结感染、教育着陈志梅,从而使她歌颂并锲而不舍地宣传辛弃疾,从这点进行检讨,我们介绍辛弃疾,特别是他的爱国行为是否太少?
对于辛弃疾这样一位民族英雄、著名词人且与福州乃至福建关系密切、对福建文化有一定影响、至少现今还经常引用他诗词的名人,按理说,福州乃至于福建人是不会忘记他的,但是不知为什么,好像福州对辛弃疾热不起来——在《可爱的福州丛书之三:福州人杰》这本书中,虽然主要介绍福建籍的名人,但也介绍非福建籍人士,例如湖南籍的左宗棠就是一例,然而就不介绍辛弃疾,这是值得深思的现象。最使人不解的例子是西湖公园宛在堂前的一尊石像——多年前我在看了不少资料、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走进了西湖公园办公室,冒昧地询问这尊石像塑的是谁?为什么石像下没有说明?回答我的人答词很简练,也很坦率:这尊像起先是按辛弃疾设计塑造的,后来遭到有些人反对,理由是李白更好,但另一些人反对,因为李白没到过福州,自然更不要说到过西湖、写过颂咏西湖乃至福州的诗了。旗鼓相当地对持下,结果是不了了之地维持原样,直到现在。2015年12月7日《福州晚报》刊载读者来信,询问能否对宛在堂前的石像作个简介,因为石像下及其附近没有任何介绍。西湖公园的上级部门福州市园林局是这样回答的:宛在堂是诗人聚会之地,所以宛在堂前的石像不特指谁,而是“抽象的诗人形象”。为什么这尊石像不能特指辛弃疾呢?难道辛弃疾不够格吗?福州市园林局的领导有没有想过由此带来的问题:福州市历史上虽然诗人不少,在宛在堂聚会,但是这样处理说明福州自古以来的诗人出类拔萃者稀少,以致找不出一个服众的人物来。这样的推论对福州公平吗?福州乃至于福建人民会答应吗?这使我想起杭州西湖的白堤。
国内不少地方和名人哪怕是捕风捉影地有些关联,主政者也要极力巴结搭上便车地渲染和名人的关系。福州市是否名人太多,因而不珍惜和某些名人的关系?坦白讲一座城市是绝不会嫌名人太多的,何况福州市的名人还没多到这种程度。福州市宣不宣传辛弃疾,对辛弃疾来讲,无足轻重;但对福州本身来讲,多宣传一位和自己城市有关联的民族英雄兼著名词人,不仅意味着福州市是有情有义的城市、而且是为自己增加文化砝码、实质上在为自己宣传,犹如将白沙堤改名为白堤,更多得利的是西湖、杭州市,这道理非常浅显、无需赘言。在强调创新和深化改革的今天,宛在堂前的石像冠名辛弃疾,反对者若没有致命的理由,拥护者又有不少站得住的道理,就应该为辛弃疾冠名,这件事不能再犹豫不决了,西方哲人说犹豫是以无知为基础的,难道我们一直无知下去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