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福州西湖宛在堂前诗人石像应冠名为:辛弃疾

(2016-02-03 11:48:11)
标签:

福州西湖

宛在堂

辛弃疾

石像

分类: 网海听涛

  福州西湖宛在堂前诗人石像应冠名为:辛弃疾

                                                                    顾 俊 彦

(专文转载,支持原作者意见!对福州有贡献的还有曾巩、李拔、徐继畲、许世英等,都须适当宣传,让后人知晓,对外籍在榕名人的褒扬,方可彰显有容乃大,海纳百川的胸襟与气度!) 

 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个高峰,璀璨的宋词中又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流派。辛弃疾是豪放派中的佼佼者,在报刊中常被引见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等等名句都出自辛弃疾之手。经常被引用赞美福州西湖的诗词,也是西湖导游图中介绍西湖解说词的点睛之笔:“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就是出自辛弃疾的词《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他还写过好几首赞美福州小西湖的诗词。这位著名词人曾经担任过福州知府兼福建安抚使,相当于今福建省省长的职位。辛弃疾是朱熹的好朋友,辛任职期间,专程去武夷山会见朱熹好几次,既是叙旧,又是切磋理学,他两人泛舟九曲溪时辛留下歌咏九曲溪的诗词。顺便建议朱熹研究会能否深入研究辛弃疾与朱熹的关系,他们在理学上的支持和互补。在朱熹去世后,辛弃疾撰写了长篇祭文,对朱熹给予很高的评价。

福州西湖宛在堂前诗人石像应冠名为:辛弃疾
辛弃疾与朱熹

关于辛弃疾这位抗金民族英雄的事迹,也许有些人不甚了解,本文通过下面的故事予以简介。澳门作家陈志梅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曾以原创粤剧《辛弃疾之抚今追昔》赴广州参赛并取得奖項。她對辛弃疾這位抗金英雄、愛國詞人情有独钟,2015年一气呵成地寫成的七幕粤劇《辛弃疾》剧本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因在澳门书展签售时相当热烈而引起热议。剧本《辛弃疾》按照主角的人生轨迹,以辛弃疾矢志抗金為主线,貫串其人生的几个重大事件,结构严谨,情节紧凑,人物丰满,台词典雅,戏味浓郁,引人入胜。一开场,辛弃疾在山东加入耿京的抗金起义军,反对受金军招安,力主汇入宋朝廷,发展抗金力量。就在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期间,耿京却被叛徒張安国杀害,致使义军潰散。辛弃疾智勇双全,率五十人袭击敌营,擒拿叛徒交南宋朝廷处决。此时辛弃疾才23岁,开始了南宋朝廷的官宦生涯。可是南宋小朝廷乐于偏安,加上辛弃疾是“归正人”,未被朝廷信任,更遭免职,无法为国出力,心中虽然憋屈但一直想为国出力。他63岁那年,在紹兴复官任职,拜访同样是爱国诗人的陸游,一个是“壮岁旌旗拥万夫”,一个是“匹马戍梁州”,二人惺惺相惜,唏嘘不已,但仍渴望重上战场。剧情故事既符合历史事实,又成功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采用辛弃疾的重要词作鋪陈,手法自然,既能深刻表达人物的感情,又使曲詞文采熠熠。辛弃疾似乎未到过广东、澳门,但澳门作家却一而再地演绎辛弃疾,这件事使我思考了很久,我想关键还是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始终如一的爱国情结感染、教育着陈志梅,从而使她歌颂并锲而不舍地宣传辛弃疾,从这点进行检讨,我们介绍辛弃疾,特别是他的爱国行为是否太少?

福州西湖宛在堂前诗人石像应冠名为:辛弃疾
福州西湖宛在堂前无名石像

对于辛弃疾这样一位民族英雄、著名词人且与福州乃至福建关系密切、对福建文化有一定影响、至少现今还经常引用他诗词的名人,按理说,福州乃至于福建人是不会忘记他的,但是不知为什么,好像福州对辛弃疾热不起来——在《可爱的福州丛书之三:福州人杰》这本书中,虽然主要介绍福建籍的名人,但也介绍非福建籍人士,例如湖南籍的左宗棠就是一例,然而就不介绍辛弃疾,这是值得深思的现象。最使人不解的例子是西湖公园宛在堂前的一尊石像——多年前我在看了不少资料、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走进了西湖公园办公室,冒昧地询问这尊石像塑的是谁?为什么石像下没有说明?回答我的人答词很简练,也很坦率:这尊像起先是按辛弃疾设计塑造的,后来遭到有些人反对,理由是李白更好,但另一些人反对,因为李白没到过福州,自然更不要说到过西湖、写过颂咏西湖乃至福州的诗了。旗鼓相当地对持下,结果是不了了之地维持原样,直到现在。2015年12月7日《福州晚报》刊载读者来信,询问能否对宛在堂前的石像作个简介,因为石像下及其附近没有任何介绍。西湖公园的上级部门福州市园林局是这样回答的:宛在堂是诗人聚会之地,所以宛在堂前的石像不特指谁,而是“抽象的诗人形象”。为什么这尊石像不能特指辛弃疾呢?难道辛弃疾不够格吗?福州市园林局的领导有没有想过由此带来的问题:福州市历史上虽然诗人不少,在宛在堂聚会,但是这样处理说明福州自古以来的诗人出类拔萃者稀少,以致找不出一个服众的人物来。这样的推论对福州公平吗?福州乃至于福建人民会答应吗?这使我想起杭州西湖的白堤。     

    白堤位于杭州西湖北边,横亘在西湖东西向的湖面上。它东从断桥起,经锦带桥,西至平湖秋月,全长约1公里。白堤原称白沙堤,后来怎么改名为白堤呢?这里有个足以引起福州人深思的有趣故事。相传白居易在担任杭州刺史期间,西湖面积只有10.8平方公里,西湖周围的农田,大雨时泛滥成灾,久旱干涸依然成灾。很想为百姓做好事的白居易,经过调查研究,认为关键在西湖,所以他发动百姓疏浚西湖,既扩大面积又增加西湖容量并在钱塘门外修堤,建石涵闸,把湖水贮蓄起来。增大了容量的西湖,在调节旱涝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既解决了钱塘(杭州)至盐官(海宁)间一千顷农田的灌溉问题,又在中等丰水年景能够排除多余的涝水。百姓米粮从此充足,因此殷实富裕,所以非常感激白居易的德政。这段白居易修堤造福百姓的故事是有史料记载的。但是史学家进一步考证,白居易当年修建的堤并非是现今大家看到的白堤,而是在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当时称为白公堤。一千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白公堤早已湮灭,连遗址也荡然无存。务实的杭州人,做事不迂腐;灵活的杭州人,做事不一根筋;感恩的杭州人,要把白公堤留下来;聪明的杭州人,把白堤镶嵌在西湖边……就这样,湮灭的白公堤复活了,它从钱塘门外移到西湖边,它以一个新的名字白堤代替原来的白沙堤,从此扬名了——旅游者谁不识白堤?当时杭州人这样做时不知是否有人反对过,若要反对,理由似乎很充分,这是冒名顶替、弄虚作假啊。但是杭州人没有理这个茬,他们勇往直前地做了,实践证明这样做对了!它向人们诉说白居易的德政、杭州人民的感恩,它更显示杭州人的聪慧和担当。白堤是美丽的:春来桃红柳绿赛仙境、夏日十里荷花载舟行、仲秋万顷湖平长如镜、寒冬断桥残雪砌琼玉。难怪白居易诗云:“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当我了解了这个故事后,不但崇敬白居易、喜欢白堤的观念不变,而且我更喜欢杭州人,因为他们务实而灵活,活生生地创造出一个既包含对白居易的感恩,又有文化含量、在宣传上还叫得响,从而如今已名闻天下的白堤!

    回到福州西湖宛在堂前我们讨论的石像。高扬民族英雄大旗,复兴中华民族的风采是当前社会宣传的主旋律,难怪澳门作家对辛弃疾情有独钟地一再予以讴歌。福州与辛弃疾的关系远比澳门要密切,理应鼓励作家、艺术家创作讴歌辛弃疾的各种艺术品;宛在堂前的石像,原先就考虑为辛弃疾而塑,对于这样非常“顺手”的作品,冠名辛弃疾,本来不应该成为问题的事,不要再犹豫不决了。辛弃疾对福州的贡献值得进一步研究,至少被我们采用他歌咏西湖的诗词,既说明他对福州有相当感情,也说明他对福州有一定贡献。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从感恩的角度讲,我们也应该纪念他。如何纪念需要进一步研究,至少眼前的石像,是最现成的纪念载体。杭州人面对湮灭的白公堤,活生生地创造出一个白堤;面对有恩于福州的辛弃疾,我们理应有所表示,现成的石像既解决我们的尴尬,也是一种示范,宣扬我们的感恩思想,以此鼓励更多感恩辛弃疾的作品问世。

国内不少地方和名人哪怕是捕风捉影地有些关联,主政者也要极力巴结搭上便车地渲染和名人的关系。福州市是否名人太多,因而不珍惜和某些名人的关系?坦白讲一座城市是绝不会嫌名人太多的,何况福州市的名人还没多到这种程度。福州市宣不宣传辛弃疾,对辛弃疾来讲,无足轻重;但对福州本身来讲,多宣传一位和自己城市有关联的民族英雄兼著名词人,不仅意味着福州市是有情有义的城市、而且是为自己增加文化砝码、实质上在为自己宣传,犹如将白沙堤改名为白堤,更多得利的是西湖、杭州市,这道理非常浅显、无需赘言。在强调创新和深化改革的今天,宛在堂前的石像冠名辛弃疾,反对者若没有致命的理由,拥护者又有不少站得住的道理,就应该为辛弃疾冠名,这件事不能再犹豫不决了,西方哲人说犹豫是以无知为基础的,难道我们一直无知下去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