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妖魔化”的良善职业(2)
(2011-11-28 11:17:52)
标签:
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
妖魔化
职业发展
杂谈
|
分类:
心理学
|
无奈之二:我不是“上帝”但同样需要尊重
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究竟是在做什么的?想必是很多人都好奇的事情。或者大家也会好奇,这个工作究竟是怎么做的?
凭空想象一下,依照经验和电视里那些心理专家们如居委会调解员式的谈吐,很多人自然会将从事这个工作的人,理解为能说会道,或者如人生导师那样处处开导别人,摆事实讲道理,总而言之,在很多人眼里,心理咨询师一定是个能说的家伙,而且少有人能说的过他们。
如果,你告诉他们,其实在咨询中我们很少说话的,他们一定会瞪大眼睛问:“那你们干什么?!”此时,如果你说:“我们听他们说话。”那么,接下来对方一定会狐疑着表情说:“那人家花钱找你们有病呀?”往往此时,都会让人感到无奈。早年,我会认真的告诉对方:“我们的听和说都是有技术的。”此话一出,自己都感到苍白无趣。于是,今后当再被问及我们如何帮助他人,或者我们是如何工作的时候,我学会了调侃,笑着说:“因为自己病的比来访者们还重,他们来了,看见比自己还重的人,就好了。”
记得有一次,与几位朋友谈及我的工作,我会习惯化的将来访者称为“病人”,这并非歧视,仅仅是习惯。(在英文中,来访者和病人通常会共用“Patient”这个词。同行之间讨论个案的时候也就习惯性沿用了这个称呼。)然而,当我顺口说出这个词的时候,惹的其中一位朋友带着嘲讽的口吻说:“呦~还病人,你以为你是白衣天使?!”
老实说,听到这样一个反馈,我第一个反应是感到了羞耻。言外之意,似乎在说我们的工作无法与通常意义上的医生相比,因此,就连“病人”这个词都不配说。接下来,羞耻感如它一贯的风格那样随即变成愤怒,当一个人的自恋受创的时候,表现出愤怒和攻击是件在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似乎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不能反击,因为那样会加深别人认为心理咨询师也如此“野蛮”的印象。于是我笑着回应了这个误解,然而我能感受到被压抑下去的情绪还在表达着不满。聚会散掉,强烈的情绪让我无法去思考那位朋友为什么会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回应我,那一刻只有委屈与我相伴。然而,我知道这个委屈源自于他人对我们这份职业的不了解。
同道中的几个密友,也曾分享过类似的经历。在家人聚会中,当被问及有关这个职业的内容时,与密友作为亲密的家人会表现的热情高涨,似乎他很懂得这个工作,似乎在他眼里这是一个是个人就能做的工作。津津乐道于自己这个外行人都能清晰的了解其中之奥秘。这种“轻视”的态度,常常会被很多人不经意的流露出来。尤其从家人的态度中表现出来,往往对于从业者来说是最难以接受的。
平日,我常常会提醒学员们小心谨慎的对待每一个生命。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职业与其他职业不同,最大的差别之处在于距离每一个灵魂如此之近。虽不该以高尚等词汇形容这份职业,但也不该被大家误解的如此卑贱。工作中,我们用整个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与感受来访者,体验他们经历的那些伤痛,全情的陪伴每一个灵魂。这种感受相信不是所有人都能体会的。
不知道是不是我们真的因为距离“灵魂”太近的缘故,使得我们看起来也“邪恶”如妖魔呢?当然,这是我的自由联想,也许这个职业被“妖魔化”的原因之一,就是很多入行者也许根本还未学会理解生命,就开始急于以上帝的形象出现在那些正在经历伤痛的人们面前,人们一次一次的求助,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慢慢的,上帝和妖魔也就成了一个形象,注入到人们的心中。
然而,在阿诺看来:无论是上帝也好,还是妖魔也好,这些称呼都太抬举我们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