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认识“藕姨”

(2011-10-16 00:38:14)
标签:

同志运动

心理学

杂谈

分类: 心理学
   那天的“形婚”讨论嘉宾之一的@老藕 (同志朋友们都称她为藕姨)今天到我的工作室做客,这让我有了一个了解她的机会。大概是出于职业的习惯,我对一个人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常常是充满着八卦般兴趣的,对藕姨不例外。
   在刚见到她的时候,我想也许这又是一位因为自己的孩子是同志,而且曾经经历过一段‘心灵上的煎熬’最终理解孩子的坚强母亲。然而,在藕姨的表达中,我隐约听到她说自己的孩子并非同性恋。这一下就激发了我想再多了解她的想法。没想到,藕姨第二天给我打来电话,原因是她正在打算学习心理学,这下就给了我一个机会去‘探访’这位阿姨。
   我们的交流非常愉快,如果说那天的讨论上,藕姨给我的印象是带着社会道德评判味道的话,那么今天我们的交流,藕姨给我的感觉是:乐观的、开放的、平和的。她说自己并不是同志的母亲,一个机缘巧合让她关注到这个群体,也正是她的性格,促使她开始深入这个群体,了解这个群体。
   我与藕姨在对同志平权运动中,有很多相同的观点,总结下来:
1、我们都不认为,所有的同志都是‘素质型’的。有相当比例的同志,与家庭教养模式息息相关。然而,坚信这一点并非出于要改变性取向的目的。而是,了解到家庭教养模式的特点,我们才能帮助更多的家庭面对这个事实。然而,在我看来,旧有的用“素质型”和“情境型(境遇型)”分类也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2、同志平权运动不能仅仅依靠同志自己的能量,必须有其他群体的支持和介入。否则很容易走向某种激进的“漩涡”。所以,确实应该呼吁更多的非同志群体的人士加入这个运动。
   藕姨说她学心理学,是想更多的了解在这些同志群体中看到的那些令她不解的行为。她举例说:比如一个gay就是爱直男,如果那个男人一旦与他有了亲密的关系,这个gay马上就会讨厌对方,继而离开对方;还有的拉拉在形婚中的种种表现,也让藕姨觉得很是气愤。等等这些。然而,我认为在异性恋的群体中,这些方面也确实并不少见,我们也许真的不要带着“同性恋”的眼睛去发大这些问题,这些都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依恋关系、人格特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然而,这些与同性恋几乎没有直接关系。
    所以,我还是认为,与其说要深入了解同性连群体的内心世界,不如深入了解整个人类的内心世界。因为我们从根本上都是一样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