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相互敏感的心灵(二)

(2011-08-05 19:33:55)
标签:

主体间性

存在主义

欧文亚龙

徐钧

心理治疗

婴儿研究

杂谈

分类: 心理学

    我们是如何与他人建立起关系的,一直都是令人着迷的命题。我们是如何感受别人的,为什么人类总是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成就与他人之间的联系呢?

    著名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龙这样解释:“人总是希望和别人在一起,其根本是人的孤独。”闻听此话,会感觉颇有些道理。婴儿确实无法克服孤独的感受,继而发展出寻求依恋的关系。由此,我们似乎能品味出这与亚龙谈到的孤独有什么不同,亚龙的孤独是一种极致的,根本上的孤独。而我们更倾向于认为‘孤独’感源自于‘无法建立的关系’。

    徐钧老师解释说:“当一个人无法和别人在一起时,便会感到孤独,而这个孤独感是因为关系无法建立继而产生的次级感受。这并不像亚龙说的,孤独是一个原发性感受。当然,孤独是在关系中做出的反思。同时,人与人之间对此的表现也是不同的。有的人能够在关系中体验孤独,有的人却是用孤独来隔离关系,也有的是建立孤独的观点来让任何关系似乎都变得可以接受。然而,无论如何,孤独感无论对婴儿来说还是对成人来说,都会带来不安全和痛苦的感受,而这些已经成为生物性所写定的反应程序了。

   心理学家RYAN被一个发现震撼了,他观察到婴儿在学会开口说话之前,就可以和妈妈们成功相处了。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此时妈妈们可以对孩子提问,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并能够提供给孩子很多信息,这可以让孩子们激动起来,或让孩子们感受到被拒绝。因此,RYAN认为,沟通能力是优先于语言产生,并且也是语言的基础。Trevarthen受到这个观察的影响,提出主体间性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这一假设。相对于他提出的原始性主体间性与次生主体间性相比,后者才涉及到象征和语言的交流。

   为了证实这个假设,Trevarthen用实验的方式进行观察。他于STERN’S差不多同时做了方法一样的实验。实验通过同时对母婴脸脸互动双屏拍摄的录像,进行一帧一帧的分析。研究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倒退、快进,去选择自己需要的那一帧。并能关注每一个细节细微的变化。

   这个实验是在1967-1968年间进行的。1972年,Trevarthen将这个实验的微观分析结果发表了,论证了新生儿的行为是具有条理的和表达能力的。婴儿在前语言阶段,有一个“内在节律”。在前语言阶段,有一种原始交谈——不说话的交谈,而这种原始交谈能够相互协调,主要是依靠这个内在节律。

   同时,另外一个人,也做了这样一个类似的研究,以声音为基础做的研究。在原始对话中,虽然没有语言,但也包含了声音的因素。因此,用声音来进行情感交流,是婴儿天生就会的。Trevarthen将这两个研究结合起来,认为婴儿的这种种行为,是他们将来学习语言、文化,以及建立关系的基础。

   说到此,我们必须注意到一个现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非语言因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些似乎之前常常被忽视。

   或许,这样的一个觉察会给心理治疗师们一个提醒。在治疗中,不能仅仅依靠语言来交流和通过语言进行判断,更为重要的是依靠那些非语言的信息与来访者交流,同时我突然有个联想:如果这种非语言的回应能够与来访者非语言的表达同时发生的话,会怎样……

                                                                         (未完待续)

                                                                  

      以上内容均为《婴儿及成人治疗研究的主体间性的形式》英文读书会节选内容。

      欲了解当代最前沿的主体间性治疗实务训练课程,

     请登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e2e7f40100q3m6.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