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婴儿及成人治疗研究的主体间性的形式》---之母子关系

(2011-05-01 19:26:42)
标签:

育儿

米纽琴

主体间性

科胡特

精神分析

徐钧

温尼科特

分类: 心理学

  这是我们对这本关于主体间性治疗的第一次认真阅读英文文献的记录,虽然每次的时间只有短暂的2个小时,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相信每一个成员都能感受到这中间的魅力。这个文字记录,还邀请了徐钧老师进行了经常的点评和答疑,这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收获,下面是这次记录的部分节选,发到这里与大家分享。

   在第一页到第四页中,主要概述三方面内容

1、心理治疗实践中所涉及的治疗师与来访者相互作用。

2、婴儿研究中有关母婴之间的互动

3、对于以上这两大领域,本书编者们进行了融合。

(徐钧老师注:过去的精神分析,在精神分析中对儿童发展的过程多是以成人的病理情况去假设儿童的发展,目前这种咨患与母婴的主体间对比,是建立在一种实证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和实证的咨患关系发展的结合上的方式,对于治疗提供一个更加实际而不是仅仅是想象的思想,这是波士顿小组的一个基础

 (徐老师的这段注解,也正是在我们学习主体间性治疗中感到与以往学习相较不同之处,学员们最直接的感觉是其理论更具有说服力,也正是因为这些理论建立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因此,在训练治疗师的过程中也就有了更多的可操作性的联系。这也是与以往学习精神分析不一样的地方。)

   其中还重点罗列出了在心理治疗界和发展心理学界对二者关系和互动之间的相似研究。包括:佛洛依德的“移情与反移情”、科胡特的“自体客体”、温尼科特的“抱持性环境”,以及婴儿观察中的“脸对脸互动”、行为对话等。

   在提到“抱持性环境”时,宫学萍举了一个“地瓜的例子”来进行说明:小孩子想吃热热的烤地瓜,他拿的时候被烫了,会被吓得赶紧松手然后可能会哭,接下来会不知所措。此时,如果是一个“标准”好妈妈在一旁看到这个情况后,所采取的做法应该是:也去用手拿这个烫手的地瓜,并且同样因被烫而松手,但是,接下来妈妈捡起那个掉在地上的地瓜,边吹边去小心的剥去地瓜外皮,边吹边吃。 

“标准”好妈妈在这个简单的事件中表现出了:她同样也被烫了,与孩子所经历的感受是一致的,传递出“妈妈理解你的感受”的信息给孩子。然后,再为孩子做出一个正确的做法,让孩子明白怎样去避免这个伤害,同时给予孩子处理这个‘麻烦’的方法。这就是“抱持性环境”或我们称其为:“促进性环境”。

  这是一个例子,以说明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一个健康的互动方式,但是有些人在看到这个案例的时候,总会感到有些做作,似乎一个原本平常的行为,被分解演绎的这样刻板,由此而会对这个概念产生或多或少的负面感受。与此同时,这似乎并不能完全说明‘好妈妈’的概念。我在阅读徐钧老师的文章《母亲:孩子自我养成之镜》一文中,对‘好妈妈’有这样的一段描述,我想在这里进行一个补充,让大家更为清晰的理解‘好妈妈’的样子:

温尼科特说,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不需要最好的母亲,只要足够好(good enough)的母亲就可以了。

但问题在这里又提出了,究竟什么是足够好的母亲?

物质条件当然是一个无须再提及的主题,但心理条件则是需要被认真提出的。

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Kohut)提出了足够好的母亲需要具备的态度,“不含诱惑的深情和没有敌意的坚决”。

所谓“不含诱惑的深情”,就是作为母亲能够让孩子知道,无论如何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没有条件的。例如母亲说,你只有在学校考一百分妈妈才爱你,如果你考不到一百分妈妈就不爱你。这就是母亲有诱惑的行为。同时,也并不是你乖,妈妈就爱你;你不乖,妈妈就不爱你、抛弃你。因为是否考一百分或者是否乖,和妈妈爱不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爱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不管你发生了什么,妈妈在天性中都会无私的爱你。

但这并不意味着妈妈对孩子的爱是纵容的,所以科胡特又同时说了经典的另一句,“没有敌意的坚决”。没有敌意的坚决,意味着虽然妈妈是爱孩子的,但对孩子的管束和教育的态度应该是坚决和确定的,然而这种教育和管束并不是以暴力或者诱惑的方式进行的,所以说是没有敌意的。就如同著名的家庭治疗师米纽琴的经典案例中记录的,一个三岁孩子不顾及场合随时随地要求妈妈给自己糖吃,如果不给或者妈妈没有糖,孩子就哭、闹、满地打滚的吵闹,直到母亲屈服给孩子糖吃为止。妈妈因为这个困扰带着孩子来接受米纽琴的家庭亲子治疗。在治疗访谈过程中,孩子又要吃糖,并且不能忍受一分钟的哭闹起来,以至整个局面变得无法进行下去。妈妈准备屈服去买糖给孩子,但米纽琴建议暂时停下来不要立即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也不要去打骂孩子,而是陪着孩子,让孩子去不讲道理的哭闹。这样妈妈和米纽琴坚持了半小时,孩子的行为自动停止下来了。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再不出现这样的不顾及别人的要糖行为了。当然,母亲在这个过程中是出了一把汗,因为她要克服对孩子比较原始的爱,而发展出一种能够有所克制管束并且能够包容孩子行为的情感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