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与珍闲聊。珍见到报上的一句话便感慨的忍不住念出来给我听:“我是如何长大,就如何教育我的孩子。”
其实,珍很少如此意味深长。我看着她体会着这句话,她继续说:“爽(我以前的学员,是位幼儿园教师)说她班里有个小孩子,看着可怜。家长让孩子上全托,每周只来接一次。孩子不大,才3岁。以前还一周二次,如今一周只一次。多可怜呀!爽说有时上班时见到孩子在角落里,上去问:“小便吗?”孩子摇摇头,“大便吗?”孩子还是不快的摇摇头,于是爽继续说:“抱抱吗?”小家伙就会非常开心的张开双臂迎接爽的拥抱,每每这样,孩子都非常开心。”
这样一幅画面性很强的描述,听着让我心里非常难过。大概珍也是不舒服的,珍继续说:“爽说了,孩子的妈妈就说家里孩子姥姥很强势,是家里说了算的人。她小时候也这样的,不是一样很独立吗?还在国外独自待了很多年,没准儿还是的利益这样的养育。”所以,我估计这样的家长一般不会接受爽善意的建议。
我们身边从来不乏这样的家长,他们“忠诚于”那份来自于早年的“创伤”,并坚持要将它变成家族的印记代代相传。想到这里,我长长的叹了口气,似乎除了呼气我已不能表达什么。
真的不知道故事里的小家伙长大后还是否会想起儿时的这些记忆,也不知道这些记忆会对他起到什么样的影响?能做的就是祝福孩子能健康长大,以他最舒展的生命姿态长大成人。
http://s13/bmiddle/5de2e7f4t9799cbcb0e76&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