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表姐告诉我,宝宝学校五年级的一个小姑娘在周日的时候从家里十几层的窗台跳了下去。往往听到这样的消息,都会让人心情沉重。
头脑中反反复复出现的一个问题,即是什么让这么稚嫩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人生真的对她来说这样痛苦吗?据听说这个女孩是因为考试没有考好,老师训斥了她,她自己无法承受于是跳楼了。这样的故事似乎都是一个版本,我们自然而然的认为这孩子平时一定非常优秀。然而,故事的主角其实是位不怎么爱学习,从不完成作业,常常是班里的反面典型。老师,同学无不厌恶于她。通常,我们会认为这样乖张的孩子怎么会去自杀呢?自杀的孩子往往都是成绩优秀的嘛,因为他们爱面子,对自己要求高。这种差生,厚脸皮惯了,本身也不爱学习怎么会因此就跳了楼?!
是呀,这些问题一直困惑在我那个做教师的表姐心里。也许在老师们心里,自杀有着保护自己尊严的味道,‘士可杀不可辱’的精神。而这怎么会在差生身上体现呢?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早就没了尊严,他们只会像滚刀肉一样没有廉耻的活着。
从这个层面上,我似乎能够感受到老师们通常对差生的那份厌恶。然而,又是什么让一个本该绽放的‘鲜花’变成了一个人见人厌的‘粪土’?据说,那孩子留给父母的遗书中这样说:“爸爸,妈妈,你们一定觉得我这样做是因为恨你们,其实不是的。我不恨你们,从来都不恨你们,因为我知道你们辛辛苦苦把我养大……”我相信那孩子是爱着自己父母的,甚至可以说是忠诚于自己的父母。客体关系理论中常常会提到孩子内化母亲对自己的态度,即妈妈认为我好,我就是好的。妈妈觉得我不好,我就是个坏孩子。虽然在这个案例里,我们对其家庭的教育模式和家庭结构没有任何资料可用来分析,但若用客体关系的理论往前推理,似乎也能感觉到这个孩子在父母眼中也是个被厌恶的对象。
有些精神分析的老师们说:父母们从来都是恨着自己孩子的,都是希望孩子不如自己的。当然,父母对子女的恨意均来自潜意识,但我们确实在他们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看到了太多太多打着爱的旗帜,却在扼杀孩子成长的行为。父母们永远觉得孩子弱不禁风,他们用爱的名义给孩子们建造了一个个充满危险的邪恶世界:孩子们在父母眼里永远不知冷暖;孩子们的身体在父母眼里弱到无法抵御正常的空气;孩子们在父母眼里永远都无法忍受疼痛;孩子们在父母的精心教育培养下,身体素质越来越弱,性格越发胆小怕事,幼年的兴趣爱好全无……
就案例中的小女孩而言,我想也许就是因为她内化了父母对她的厌恶和憎恨,并非常“忠实”于这些来自于父母的态度和评价,最终用一种极致的自我惩罚来证明她对父母们有多‘忠诚’,她是个多么‘听话’的孩子。用这样的方式跟父母们保持某种连接,以此证明她是他们的孩子,是他们最听话的宝贝。
然而,这代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