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我们都不愿长大
(2010-11-14 22:38:14)
标签:
转载 |
分类: 心理学 |
今天有个姑娘跟我讲故事,还是关于母亲的。
这么多年,她一直耿耿于怀,为什么妈妈眼中的好孩子都只有弟弟。
弟弟给了她五百块钱,老人家就人前人后显摆。
我给过她那么多,怎么从来不见她说我一句好?
电话里我忘了问:
既然知道对方永远也不会念你的好,那为什么还要坚持这么多年一直给?一直付出?
难道只是为了将来有一天,妈妈终于肯对“我”说一句抱歉,终于承认“我”才是当年她最应该疼爱的人?
上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客体关系,特别指出——
我们宁可有一个糟糕的关系,也不要没有关系。
换成大白话说,就是我们宁可有一个混蛋的妈,也不要没有妈。
而所谓成长,就是一个一步一步离母亲(即其他重要养育人)的过程。
这不仅是说母亲的怀抱太过甜蜜,让我们舍不得告别;相反,即使那母亲的怀抱是炼狱,同样也让很多人无法离开。
因为我们很容易对自己的童年效忠。
一种愚忠。
于是我和那姑娘开玩笑说:
二十多年前,你妈妈每天虐待你,现在你继续每天用这些记忆虐待自己?
为什么呢?
存在主义很讨巧,反正什么焦虑最后都能归结为死亡焦虑。
这肯定是对的。
芸芸众生中,谁又敢说不怕死呢?
所以,我们不愿走出童年,就是因为我们不想长大,借以不必去正视死亡的问题。
再延伸一点儿,我们不愿意在心中远离自己的母亲,迟迟不舍得把父母从“重要他人”的位置上请下来,就是害怕有朝一日失去他们的陪伴,自己就彻彻底底成为一个必须自我负责、自我承担后果的成年人。
所以,真是有意思,原来孩子并不会因为父母给的爱太多、太浓而长不大。
真正抱着童年,不肯长大的孩子,恰恰是那些不受父母爱护的孩子——他们会用一生的时光,去试图完成孩提时的梦想。
大学的时候,失恋,恨狠地对着天空说:
我一定要一直、一直、一直地爱他爱下去,
直到爱到有一天,
他在红尘中蓦然转首,
才突然发现我才是这世界上最最爱他的那个人。
一个很好的姐姐知道了,
立刻厉声告诫我说:
为什么?
那你自己的生活呢?
是啊,如果一个人的匆匆一生,
只为了另一个人的蓦然回首,
那么,这不是那个被等的人的遗憾,
他毕竟自顾自地过自己的生活了;
而是那个等人的人的悲哀,
在这样的等待中,他错过了的,简直不能想象。
这样的故事,为什么放在父母和孩子之间,
就更加难以被想明白呢?
所以,我很少去建议,
那些曾经受伤的孩子,在现实的层面去找父母诉苦,
这个年龄的父母,远远要比我们自己还要顽固。
雪上加霜的事情,常有耳闻。
相反,我会劝他们在发现自己不能面对的时候,允许自己不去面对,
去活自己的青春,去接触更多的良师益友,
等到我们可以将心中那个“重要他人”的位置,
被另外一个对自己更包容、更爱护的人所占据,
可能才是我们可以尝试去原谅父母的时刻。
前些日子去寺庙,
我问老师,智慧化身女神的脚下,被死死踩住的小鬼是什么鬼?
瘟疫,还是恶灵?
老师回答我:
那是我执。
我执,
好像放到这里也说得通。
正是因为我们执着于一个父母“应该的”样子,
所以才难以走出那些纠缠。
很多人以为这世间的很多伤害,都有一个应该为之负责的人。
但不是的。
很多伤痛,就是没有人可以为之负责。
我们只是没有那么幸运,
可以经历一个理想的、完美的人生。
就像任何一个现实中的普通人一样。
今天我们去直面那些的伤痛,
只是去承认这些伤痛,
然后去哀悼它们,
最终走出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