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2014-10-09 11:00:09)分类: 哲学生活 |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也是我们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本框题通过学生对由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联系和作用交织起来的物质世界的壮丽画面的观察和理解,旨在让学生领悟联系的观点,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与学习。它是对上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延续,同时学好这个框题也为学好辩证法的其它观点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它在整课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本框题设计了两目。
第一目,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本目的逻辑结构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区别——二者相互联系——学习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重要意义;第二目,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本目的逻辑结构是:系统的概念——系统优化的方法的内容和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了解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能力目标: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运用整体和部分辨证关系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或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是这一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最终落脚点。
教学重难点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教学让学生归纳抽象的道理、应用观点、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2、启发式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精神,让学生先自学并结合事例,谈谈自己对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
3、布置综合实践活动:合作策划高二的学习方法,用系统优化的观点和方法制定实施方案。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视频:成龙演唱的《国家》
新课导入:
师:刚才在课间我们一起欣赏了一首由成龙大哥和青年歌唱家刘媛媛共同演唱的歌曲《国家》,不知大家的感受是否和我一样,这首歌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但却字字珠玑,深入人心
(幻灯片)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从歌词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国与家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其实何止国与家,我们所处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正因为如此,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师问:大家想想看:国与家谁是整体,谁是部分?
(生答:国是整体,家是部分)
师:好!结合课本知识,继续思考,什么是整体,什么是部分?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数量上:整体是一,局部是多)
师: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我们身边的整体和部分的例子来。
如:(1)人体与其组成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2)学校与其职能部门(如: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办公室、团委、各年级、各班)
(3)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氧原子
(4)金牌的获得与教练员、其他运动员、陪练员的劳动
(5)人的一生与婴儿期、少年期、青年期、老年期
师:大家思考一下,整体与部分除了含义不同,两者还有什么区别?
1、整体与部分的区别
(1)含义不同
8226;
8226;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故事
古代有个人,在林中见到一张捕雀的大网,发现捕获的雀都是雀头钻进一个个网眼里去的。于是,他回家后,用一截截短绳结成许多个互不关联的像网眼一样的小绳圈,并拿到林中去捕雀。别人感到奇怪,他说:“去捕雀呀!反正一个雀头只钻一个洞。”结果,一个也没有捕到。
探究: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网是由一个个网眼组成的,而且组成网的各个网眼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结在一起的,从而使网具备了单个网眼所不具备的功能,所以,网能捕到雀而脱离网这个整体的单个网眼却不能捕到雀。即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功能
部分: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1)两者密不可分
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
让学生分析,“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从而得出结论:
(2)二者相互影响
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影响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起决定作用。
以上我们分析了整体和部分的联系,下面我们来实战演练一下:
以下这些成语、俗语体现了什么哲理。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相互依存(整体离不开部分)、相互影响(部分对整体的影响)。
2.滴水不能行舟,独木不能成林。(部分离不开整体)
3.“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部分离不开整体)
4.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部分对整体的影响)
5.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对整体的影响)
6.木桶理论:一个木桶由许多木板组成,木桶的容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部分对整体的影响)
学生分析、回答,教师简评。
师:我们回顾一下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展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出示:原理、方法论
(1)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下面我们把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简单总结一下:
|
整体与部分 |
区别 |
⑴含义不同 ⑵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部分;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
联系 |
(1)相互依存(2)相互影响(3)相互转化 部分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
方法论 |
⑴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⑵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
第二部分
师: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作为一对古老的范畴在哲学上称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作为现代系统论的新概念,又叫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二者在一定意义上是等同的,下面大家按照提纲自主学习,落实知识点,认真体会其中的方法,然 后老师让大家设计方案,并检验大家的学习成果。
引导学生自主看书,列出提纲:
2.系统的基本特征
3.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检验自学成果:
设置活动:设计方案:如何合理安排烧水沏茶?
妈妈让小明给客人烧水沏茶。洗水壶用1分钟,烧开水用15分钟,洗茶壶用1分钟,洗茶杯用1分钟,拿茶叶用2分钟。小明估算了一下,完成这些工作用20分钟。为了使客人早点喝上茶,按你认为最合理的安排,多少分钟就能沏茶了?
学生分析,设计方案:
教师引导: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系统论中讲的层次性、有序性原则等,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是没有强调的。所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与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不完全等同,还是有区别的,我们只能说两者在在一定意义上是等同的。
师:当然,以上我们谈到的优化趋向在现实生活中就未必都能做到,比如就有个这样的故事(展示图片)。
学生归纳、分析:
原因在于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人数虽然多了,但没有形成合理的结构,不是相互支持,而是相互消磨,结果各要素的力量内耗了,出现了1+1+1=0即<3的效应。结构要素互不合作,处于无序状态。
教师总结:同学们设计的方案都很好,很有创意,无论哪种方案,同学们都考虑了从整体着眼,优化组合,达到整体最优的目标。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就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设计了一些方案,我们看他是怎么设计的:
学生自主归纳体系:一对关系──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一个方法──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含义、基本特征、要求)。
教师归纳总结、升华。
人生是一个整体,规划好人生,可以让我们人生的脚步走得更加坚实,可以让社会因我们的存在更加美好。课后,请同学们请尝试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做一份人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