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雾霾,PM2.5严重超标。出门受害,不如宅在家里看书喝咖啡。
现在的城市里已经到处可以见到装潢别致,内设高雅的咖啡屋,情侣们相约来到这里,也许两杯浓浓的咖啡,就成全了一对美好姻缘。但在二十年前,咖啡这种洋玩意并不普及,至少在我所在的城市里就很难见到咖啡屋,而且,周边的人们也没有饮咖啡的雅兴。
我喜欢上喝咖啡,是在国外工作多年养成的习惯。那年从国外回来,顺便买了一个咖啡壶和几包咖啡豆磨制的咖啡粉。每天上班时,在办公室里自己煮上一杯咖啡,加上两粒块糖和少许鲜奶,一股清香顿时弥漫了整个空间,隔壁办公室的同事们都会闻香而来,看我捯饬这洋玩意,也顺便讨上一杯原汁原味的咖啡喝喝。后来,超市里能够买到速溶咖啡了,调料齐备的速溶咖啡,一冲即可,甚是方便。但我还是喜欢自己煮制的咖啡,总觉得与速溶咖啡不是一个味道。更主要的是,我很在意那制作的过程。看着汩汩蒸汽冲击着咖啡粉,粉里面的有效成分被蒸汽溶解出来,咖啡液便一滴一滴地落入杯子里。待一杯咖啡出炉,或是加糖,或是加奶,加多少就全由你自己的口味决定。那感觉,绝非简简单单地冲一包速溶咖啡能够类比。以后,朋友们知道我喜欢喝自己加工的咖啡,只要到了盛产咖啡的国家,总会带些当地的咖啡粉回来。因此,多少年过去,我始终没有断了冲制咖啡的原料。
其实最好还是买炒好的咖啡豆,既方便长期保存,又可以随时研磨享用。前不久,儿子回国休假,就带回了一大包的咖啡豆,每次磨上一小捧,够我慢慢消磨一阵子。
国人都知道,臭豆腐是闻着臭,吃着香。而咖啡就相反,纯咖啡入口,带给味蕾的是苦苦的涩味。初饮者会大量地加糖、加奶以冲淡、掩盖这种让人不快的口味。然而,这些铺料加多了,咖啡就失去了原有的滋味。检查出糖尿病后,我就不能再在咖啡中加糖了。不加糖的咖啡,口感自然是不如加糖的好,但也许是由于常年喝咖啡,习惯了咖啡的苦味,感觉品尝着咖啡的原汁原味,也是一种享受。当然,最惬意的还是刚刚煮好咖啡的那一缕提神的香气。至于,咖啡为什么给人“喝起来没有闻着香”的感觉,我倒真是没有认真想过。
近日读到一篇文章,文章介绍了英国伦敦大学教授巴里·史密斯发表的一份关于“咖啡为何喝起来没有闻着香”的研究报告。据教授说:“尽管我们的舌头上存在味蕾,但实际上,我们尝到的80%的味道是通过鼻腔的嗅觉感受器感知的”。我们对气味存在两次感觉,“一次是当你从外部环境中吸气时产生的,另一次是当气味经过你的鼻腔向外呼出时产生的”。而这些向大脑传递信息的感受器对于向不同方向移动的气味感觉不同”。
史密斯认为,“咽下咖啡的动作会从嘴巴内部向鼻腔传送一股香气,刺激大脑产生“对气味的二次感觉”,这次感觉没有第一次闻到时那么强烈,使人产生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这位英国学者举出奶酪的例子,他说:“闻起来像臭鞋似的奶酪。一旦进到你嘴里,你从另一个方向感受它的气味,就变得美味起来。”这倒是和中国的臭豆腐极为相似。
就是由于“味道随着方向发生变化”。才使得“现煮的咖啡闻上去棒极了,但你每次喝起来永远不像闻上去那么令人振奋。”
当然,严谨的学者还指出,咖啡“味道变化的另一个原因,是组成咖啡味道的631种化学成份中的300种会被唾液杀死,导致它在我们下咽之前味道发生变化”。
喝了多年的咖啡,特别是近两年从未间断地喝着“裸咖啡”,只知咖啡“喝着没有闻着香”,却不知其所以然。看了这篇文章才算是长了见识,舌尖上不仅有美味,还有学问。世间的事情常常都是这样拧着,有的是闻着臭,吃着香;而有的却是闻着香,吃着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