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丛中笑
丛中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208
  • 关注人气:3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高校取消学生长跑比赛想起的………

(2012-11-27 00:11:39)
标签:

杂谈


   最近有媒体报道了某高校大学生猝死于马拉松比赛的事件,随后就又看到一些高校,在学校体育项目中,取消了学生长跑比赛的报道。之所以如此,究竟是学校方面怕担责任,而因噎废食?还是今天大学生的身体已经不适应长跑运动?笔者不得而知。但从一些专家提供的调查数据看,似乎是证明了后者。笔者没有看到所谓调查报告的原文,只是从媒体报道中得知:当今学生的体质在不断下降。

     长跑究竟是有益于身体健康?还是有损于身体健康?笔者不敢妄下结论。但我知道的是,当年,少年时期的我们是不惧怕长跑的。在我的上学生涯中,只有初中时,因为遇上三年灾害,学校体育活动基本上都停了下来。那时候学校操场都种上了胡萝卜,体育二字自然就无从谈起了。我们是在灾荒年过后的第二年进入高中的,刚刚不饿肚子的高中生们立马就恢复了活力。撇开篮排足等各类专项体育活动不说,长跑几乎是每个同学都会参与其中的全民项目。

为了对自己有所约束和鞭策,每学期开始,每个同学都为自己确定一个目标。北京、上海、武汉……就成了我们长跑的目的地。当然,不是说我们真要离开学校,跑到这些些地方去,而是把从郑州到这些地方的里程数换算成操场跑道的圈数,再把每天完成的圈数累加起来,比一比看谁能够先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我和多数同学一样,选择的目的地是北京的天安门,我们估计郑州到北京天安门大约是670多公里,也就是大约670000米,放在学校400米跑道上,就是约1675圈,郑州到北京一个来回就是3300多圈。每天跑二十多圈,也要跑上一个学期。有了具体的目标,也就有了坚持不懈的动力。于是,茫茫晨霭里,朦朦月光下,即便是刮风下雨的日子,都能看到操场上同学们你追我赶的身影。

其实,跑或不跑,并没有强制的指令,也没有谁在监督,全凭自己的自觉和毅力。但同学们都暗自较上了劲儿,人人争先,谁都不肯落后。当然,这其中多少也有些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在起作用。当时有一部电影,好像是反映跳水运动员的。电影的主题曲歌词是:“风里锻炼,雨里考验,我们是一群展翅高飞的海燕”,这句歌词就成了激励每个同学的兴奋剂。

学校的早上时间很紧张,长跑以后,只能带着一身汗水进教室上早自习。下午时间倒是相对宽裕,但那时候学校的住宿条件十分简陋,几十圈跑下来浑身湿透,顶多也就是到卫生间,自己端盆凉水从头到脚冲一下。至于湿透的衣服,大多数同学,都只能拧巴拧巴,再穿到身上,靠体温暖干,晚上还要接着上晚自习。

要论生活条件,六十年代初期根本就没法和现在比。刚刚从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熬过来的学生们,生活还是低标准。大家都是每月9块钱的伙食费,来自农村的学生没有粮票,就从家里带来粮食交到食堂。学校伙食很少花样,更谈不上营养,基本上就是吃饱而已。大礼堂就是饭厅,没有饭桌,开饭时,一个小组七八个人,围着一盆菜蹲在地上吃,由生活委员负责给每个人发馒头。同学们无论男女,无论个头,每顿饭都是一样的定量。后来有一段时间,好像是可以另外买菜票,个别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会额外加个菜。但那也是个别人,个别时候。因为那时候谁都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搞特殊。就是这样条件下,能坚持每天不间断的长跑,会有慢点儿、快点儿之分,但没听说有那个同学坚持不下来,更没有听说谁因长跑跑出了毛病。

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孩子都大学毕业了。我曾经到他们的学校看过。不要说大学,中学的操场都铺上了朔胶跑道,中间的场地上还都绿草茵茵。专门的、桌凳齐全的食堂里有专人打扫卫生,每顿饭无论主副食,都有几个品种。家长们都把“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当着信条,除了个别贫困家庭学生外,大多数孩子在生活上不会受到限制。相反,他们中的不少人,每周还都要到校外饭店搓上几顿。这样的生活、学习条件下,学生体质竟然会逐年下降,那就只有,或者主要应该从学校,从当今的教育体质和方式上找找原因了。主管教育者们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一个在国际奥运赛场上,连续多届金牌累累的体育大国,他的学生们,特别是大学生们的体质竟然会下降到不能适应长跑,听起来就有些荒唐、可笑。

大学的校长们也都是在学校里长大的,相信也都参加过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其中少不了长跑。但是今天,当长跑这一比赛项目在你们手里被取消时,你不觉得匪夷所思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