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家谱
(2012-04-21 20:19:01)
标签:
文化 |
早就听说老家在续家谱,但那时候一是年少,还在读中学,对此事没有多大的兴趣;二是有大哥这个长子在上面顶着,我也不用操这份心。
此前只是断断续续地听父亲讲过,财溪陈家来自江西。一个老祖宗带着几个孩子,在这里落草生根。以后弟兄几个独立门户,发展出几个大的庄园,我虽然知道自己属于松柏园,但说实话对于松柏园知之甚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对其他几个园子就更是完全不了解。总之是陈氏儿孙在这山沟里繁衍生息,经历了二十几代人,少说也有三百多年,到今天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
这次回老家扫墓,第一次看到了财溪陈氏家谱,也是第一次了解了班次排序。据家谱记载:陈氏一脉自弥衍公发派四户,班次各自为谋,后修为:一添必汝嗣秀志,文忠大吉昌,应学开世代,十七个字班次。以后分成永、康、齐三派,班次又出现乱象。清乾隆葵卯三派统一合修宗谱,成五言十二句,计六十字班次。清道光四年甲申,为避祖讳,又再次修改班次为二十一字。最近一次修普已是五修班次,经多数族尊族贤再三酌议,认为道光四年所拟之班次与此前永、康、齐三派统一班次不合,一致决定尊用三派统一班次。为敬避祖讳,仅对其中个别字进行册改。并约定“凡吾弥衍系华丁,均应以五修确定之班次为准则,不得篡改分庭抗礼。”
由于根本就不知道我们在家谱中的班次排序,因而,费了很大劲才从厚厚的一本家谱中找到了关于父母的记载。从家谱的班次中终于知道父亲属“能”字辈儿,这一脉陈氏传至父亲已是第二十代,到我是第二十一代,班次排在“显”字,再后就是“远”字辈儿。
也许是因为我们常年在外,没有提供详实的资料;也许是我们没有混出个名声地位,因而没能引起当年续家谱的操办着的关注。关于父母的记载,也就只有简单的两行字。关于我们,更是用“生二子,不续谱。” 六个小字轻轻带过。有人说,是因为当年我哥哥不舍得花钱,因而才在家谱中落下那六个字。大哥的儿子好像也相信这种说法,提及此事,对其父亲就会留露出几分抱怨。其实这种猜测和说法都是很荒唐的,他不了解,在当年那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续家谱被认为是抹杀阶级斗争的重大动向。哥哥一生谨慎,又身为党员和国家干部,按当时的情形,他没有响应家乡人的续家谱活动,当在情理之中,根本不是几十块钱的事情。
研究一下家族的演变,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几百年过去,同一家族的人有人祖祖辈辈留在原地,有人早已远走高飞,像我们家一样去到他乡发展。这些人都没忘记自己根在财溪,但多少代老死不相往来,后人们除了同一个陈姓,再没有了其他关系。留下来的人,有的飞黄腾达成了显赫一处的财主、乡绅,有的破落赤贫,沦落为同族人家的长工。尽管大家都还住在同一个冲子里,祖祖辈辈还喝着同一江水,但解放前你横行乡里,曾经对我残酷剥削。解放后我把你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同一个老祖宗的后人们之间,阶级关系早已取代了家族亲情。
现在的形势和当年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倡导、追求社会和谐的大气候下,“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成了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续家谱成了能把一族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联系起来、凝聚一起的极好载体。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更是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谓之:“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而且,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可供从事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文学、政治学、宗教学、法学、姓氏学的研究人员从中查询资料,寻找依据,进行研究。 因而,如今不仅是民间,而且一些地方官方也修家谱热情高涨。之所以如此,应当归纳为稳步发展的社会经济、宽松的思想氛围和与日俱增的崇祖寻根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