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消失的祖屋

(2012-04-12 23:15:36)
标签:

文化

消失的祖屋
                                     (新楼、老屋、油菜花,互衬互映)
消失的祖屋
                                     (残破的松柏园正门早已没有当年的辉煌)
消失的祖屋
                                         (文革中的语录标语牌还依稀可见)

消失的祖屋

从小到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老家湖南-涟源-財溪-松柏园,只是印在户口本上原籍栏里的一串文字。虽然回过几次老家,但大都是住在大姐家,或是舅舅家。除了母亲去世那年,为了在陈家祖坟中安葬母亲,曾经在財溪松柏园的堂兄家中住了两夜外,其他几次都是蜻蜓点水般地一掠而过。因为生在河南,长在河南,如果说父亲祖居之地算是老家的话,老家留在我记忆中的东西实在是少的可怜。父亲寡言,很少对我们说起老家的事情,不多的记忆也多半来自母亲的口传。

在小时候回老家留下的记忆中,老家財溪松柏园,处在青山怀抱之中,山上是成片的苍松和翠竹,一条小河从山里流淌下来,形成了一片还算是开阔的小盆地。这种自然景观也许就是通常被人称之谓“冲”的地方,和闻名遐迩的韶山冲极为相似。印象中凡是称谓“冲”的地方,大都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祖屋门前的那条河不算很宽,也许就是当地被称为財溪的“溪”。河水滋润着两岸的稻田,也养育着两岸陈氏家族的世代子孙。不长的一段河上,可见几座石拱小桥。青山、绿水,石桥、稻田,绘出了一派江南景色。

曾经听老家人讲过,財溪陈氏一族来自江西。当年老祖宗弥衍公带着一家人,辗转来到此地,看中了財溪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就在此拓荒安家,繁衍生息。以后四个后人各立门户,建了四座大宅园,我们那一支属于松柏园。

小时候第一次随母亲回老家时,几个园子的主体建筑都还几本完好。高高的青砖瓦房,都是上下两层。楼上可以住人,但多数是用以存放粮物和农具。整个松柏园里外两层房子,呈回字形布局。进得大门楼,可见中间天庭里有一个石砌的水池。两圈房子的走廊首尾相连成环绕的回廊。回廊之间是雨水池,也都是用青石砌成,这环形池子应该是和园中央的水池相通的。由于经常下雨的缘故,那池中好像总不缺水,见有鸭子在其中戏水。

建国初期,历经百余年的变故,园子已经显出败象。但从我当年看到的松柏园,还能想象出当年家族的兴旺,也能感受到园子主人的富足和威风。同样的园子还有三处,虽是同一个老祖宗,但经过十几代人的演变,几家园子已成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之势。我回去几次也没有进到其他园中看过,据说都大同小异。

土改以后,虽然园子的主人已由地主换成了贫农,但还都是同族、同门中的后人。因此,50年代初正中的堂屋里还供奉着祖宗的牌位。

今年清明回老家扫墓,第一次见到了这支陈氏家族的家谱。家谱记载:自弥衍公发派四户,到我父亲已经是第十八代,按二十年一代,距今应该有三百余年。

据说,我爷爷是个不会理财,也不能农耕的书虫,靠办私塾教授几个学生入不敷出,原本不多的一些田亩,也在解放前被他倒腾个精光。然而,也算是塞翁失马,败家的爷爷给我们这些后人捯饬出了一个贫农成份。

这次回家,看到的老家已经没有了记忆中的山清水秀,祖屋门前的小河,流淌的是一股灰黄色的浑水,据说是上游采矿的缘故。昔日的松柏园已经是彻底败落。陈氏家族中一些富起来的后人,相继拆除故居,并在原址上盖起一栋栋现代楼房。从匆匆拍下的几张照片中可以看出,新楼与几处残破的老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眼前的情景,我不知道是应该高兴,还是沮丧。诚然,谁也无法阻挡人们过好日子、住高楼,然而难道住新房就一定要摧毁那些历经百余年、承载着历史的老屋?为什么就不能保留一些祖宗遗产,给我们的后人留下一份历史的见证?过去几十年,人们凭着不破不立的理念,在建设的狂热中破坏了数不清的古建筑。现在,又有不少地方在挖空心思地的寻找历史典故,仿造出一批又一批仿古亭台楼阁。早知今日,何必当初。须知,历史是无法仿制的,一些东西一旦被破坏了就根本无法复原了。不破不立,对于历史文物而言,是个伪命题。

消失的祖屋

消失的祖屋                                 (在新楼怀抱中苟延残喘的老屋) 
消失的祖屋
                                     (当年供奉祖宗牌位的堂屋)

        消失的祖屋

消失的祖屋
             消失的祖屋
                             (从门头、楼上窗格和扶手的精致可见当年建筑的档次)

消失的祖屋

消失的祖屋
                                 (松柏园正门,早已没有了当年的派头)
消失的祖屋

                 消失的祖屋
                                           (环绕的石砌水池成了臭水沟)
消失的祖屋
                                 (石砌的小桥已经残破,桥下流淌着灰黄的浑水)
消失的祖屋
                                  (祖屋门前的小河里已经河水不再清澈)
消失的祖屋
                      (坐落在街上的造酒作坊,据说父亲当年就是从这里被抓了壮丁)
    从小到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老家湖南-涟源-財溪-松柏园,只是印在户口本上原籍栏里的一串文字。虽然回过几次老家,但大都是住在大姐家,或是舅舅家。除了母亲去世那年,为了在陈家祖坟中安葬母亲,曾经在財溪松柏园的堂兄家中住了两夜外,其他几次都是蜻蜓点水般地一掠而过。因为生在河南,长在河南,如果说父亲祖居之地算是老家的话,老家留在我记忆中的东西实在是少的可怜。因为父亲寡言,很少对我们说起老家的事情,不多的记忆也多半来自母亲的口传。

在小时候回老家的记忆中,老家財溪松柏园,处在青山怀抱之中,山上是成片的苍松和翠竹,一条小河从山里流淌下来,形成了一片还算是开阔的小盆地。这种自然景观也许就是通常被人称之谓“冲”的地方,和闻名遐迩的韶山冲极为相似。印象中凡是称谓“冲”的地方,大都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祖屋门前的那条河不算很宽,也许就是当地被称为財溪的“溪”。河水滋润着两岸的稻田,也养育着两岸陈氏家族的世代子孙。不长的一段河上,可见几座石拱小桥。青山、绿水,石桥、稻田,绘出了一派江南景色。

曾经听老家人讲过,財溪陈氏一族来自江西。当年老祖宗弥衍公带着一家人,辗转来到此地,看中了財溪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就在此拓荒安家,繁衍生息。以后四个后人各立门户,建了四座大宅园,我们那一支属于松柏园。

小时候第一次随母亲回老家时,几个园子的主体建筑都还几本完好。高高的青砖瓦房,都是上下两层。楼上可以住人,但多数是用以存放粮物和农具。整个松柏园里外两层房子,呈回字形布局。进得大门楼,可见中间天庭里有一个石砌的水池。两圈房子的走廊首尾相连成环绕的回廊。回廊之间是雨水池,也都是用青石砌成,这环形池子应该是和园中央的水池相通的。由于经常下雨的缘故,那池中好像总不缺水,见有鸭子在其中戏水。

建国初期,历经百余年的变故,园子已经显出败象。但从我当年看到的松柏园,还能想象出当年家族的兴旺,也能感受到园子主人的富足和威风。同样的园子还有三处,虽是同一个老祖宗,但经过十几代人的演变,几家园子已成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之势。我回去几次也没有进到其他园中看过,据说都大同小异。

土改以后,虽然园子的主人已由地主换成了贫农,但还都是同族、同门中的后人。因此,50年代初正中的堂屋里还供奉着祖宗的牌位。

据说,我爷爷是个不会理财,也不能农耕的书虫,靠办私塾教授几个学生入不敷出,原本不多的一些田亩,也在解放前被他倒腾个精光。然而,也算是塞翁失马,败家的爷爷给我们这些后人捯饬出了一个贫农成份。

今年清明回老家扫墓,第一次见到了这支陈氏家族的家谱。家谱记载:自弥衍公发派四户,到我父亲已经是第十八代,按二十年一代,距今应该有三百余年。这次回家,看到的老家已经没有了记忆中的山清水秀,祖屋门前的小河,流淌的是一股灰黄色的浑水,据说是上游采矿的缘故。昔日的松柏园已经是彻底败落。陈氏家族中一些富起来的后人,相继拆除故居,并在原址上盖起一栋栋现代楼房。从匆匆拍下的几张照片中可以看出,新楼与几处残破的老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眼前的情景,我不知道是应该高兴,还是沮丧。诚然,谁也无法阻挡人们过好日子、住高楼,然而难道住新房就一定要摧毁那些历经百余年、承载着历史的老屋?为什么就不能保留一些祖宗遗产,给我们的后人留下一份历史的见证?过去几十年,人们凭着不破不立的理念,在建设的狂热中破坏了数不清的古建筑。现在,又有不少地方在挖空心思地的寻找历史典故,仿造出一批又一批仿古亭台楼阁。早知今日,何必当初。须知,历史是无法仿制的,一些东西一旦被破坏了就根本无法复原了。不破不立,对于历史文物而言,是个伪命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