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宵与汤圆

(2012-02-09 00:02:55)
标签:

文化

元宵节过去了,但好像又没有过去。因为,十五的月亮在今年是十七圆。依据正月第一个月圆日算作上元的说法,今天晚上才算是元宵夜,元宵节要到过了今天才算是结束。

有媒体出了一个题,让你回答元宵与汤圆是不是一回事。网上看到的答案说法不一。

关于元宵的最早的传说,写在元代伊士珍所著的《琅嬛记》里。书中说嫦娥奔月之后,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夜有神童告知,“明日乃月圆之日君宜以米粉做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耳。”后羿做出米粉丸照此法布置,果然在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十五夜,见到了嫦娥。不过,《琅嬛记》中多是些怪异幻想的杂谈,只能当做后人的一种怪异幻想而已。但其中“团团如月”的形状隐喻了吃元宵求团圆的意念。

中国的农历一年的开始之月称之为元月,古人又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因而,把正月十五称为元宵。元宵也即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又据《岁时杂记》记载说,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汉末的五斗米道把崇奉的神分为天官、地官、水官,并以三元配三官。说天官是正月十五日生,人们自然要加以庆贺,正月十五日于是成了节日,谓之上元节。天官十分喜乐,故人们在上元之夜要热闹一番。元宵就是上元之夜的意思,“上元节”又被称为元宵节。上元之夜热闹一番就是“闹元宵”。由此可见,元宵节又是因循了道教的陈规。

也有一种说法,元宵节与佛教有关。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东汉时明帝为提倡佛教,就命令这一天的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还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原本宫中的的佛教礼仪逐渐形成了盛大的民间节日。还有一种说法把这一传统又往前推了若干年,说“元宵”其实是汉武帝时的一个宫女,因其手巧会制作最好的汤圆,汉武帝常在宫中用元宵制作的汤圆来敬拜火神,祈求免除火灾。后传到宫外,民间跟着仿效,并将这种汤圆名之谓“元宵”。不过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实在有些牵强,且不见史料记载,不足为信。但这一传说回答了一个问题,元宵其实就是汤圆,是用在正月十五晚上的汤圆。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由来已久。而且,我认为早在被称为元宵之前,汤圆就已经作为食品存在了很长时间。前面与嫦娥有关的传说是元人幻想,不足为信。有关春秋年间某年正月十五,楚昭王受浮在江面的“浮萍果”(据说是,“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启发,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的说法,也过于离奇。笔者更相信与唐太宗有关的说法。相传大将李靖帅部出征归朝时春节已过,唐太宗在上元节设宴款待犒劳将士。宫廷厨师用糯米做成了团子,吃起来又香又滑,颇受欢迎和称赞。此前,这种“糯米做成了团子”,因其模样像是做茧的蚕而被称为面蚕。自唐太宗宴请以后,众人把这种“面蚕”称为“唐元”,象征唐王朝一统江山。传至民间成了现实生活中的汤圆。可见,汤圆作为食品,最晚也是从唐代开始的。这种习俗到宋代花样更超过了唐朝。到南宋时,就出现了“乳糖圆子”,更接近于现在的汤圆。至少到了明朝,人们就更多的以“元宵”来称呼这种糯米团子——汤圆了。

综上所述,以笔者愚见,汤圆和元宵其实是一回事。只不过是把原本是四时可食的汤圆摆在了特殊的时空(正月十五夜),并赋予特殊的文化含义(团团圆圆),因为元宵节才使汤圆在此时有了一个更为优雅的名称——元宵。

小时候,家里清贫,正月十五买不起元宵,母亲就自己动手用糯米粉做成“糯米团子”,有时候里面也包裹一点糖,我们吃的很香,认为这当然就是元宵。

以后,到信阳插队。在当地人家里又吃到这种糯米团子,才知道它叫汤圆。

当然,你也可以说汤圆和元宵不一样。元宵应该都有馅,且多用箩滚手摇。汤圆就不见得都有馅,且多用手心揉团,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黄豆。

但在我看来,这些仅只是在制作工艺和食品样式的区别。是因地域不同,习俗各异,口味相错所造成的北方、南方不同渊源所致。不能由此就断然把元宵、汤圆说成是两回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