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易“立”难

(2011-12-26 12:56:01)
标签:

杂谈

有一哲学命题,叫“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长期以来,我们都信奉这一不破不立的哲学。

在这里,破除旧事物,是新事物建立的必要条件。旧的不破,新的当然就立不起来。但是,人们却经常会忽略这一哲学命题的另一方面,那就是,“破”不是“立”的充分条件。并不是说,把不该有的“破”了,该有的自然而然的就“立”了。往往是砸碎旧东西容易,创建新东西要比砸碎旧东西艰难得多。

就拿举国上下关注的校车来说。现实中,学生乘坐农用车、拼装车、报废车以及家长租用社会车辆接送学生上下学的情况不是个别现象。不合格的校车可以取缔,违规改装的危车可以砸毁,不称职的校车司机可以吊销其驾驶资格,违法肇事者可以绳之以法。所有这些,做起来并不难。然而,该停的停了,该砸的砸了,该撤的撤了,该抓的抓了,这种利刀斩乱麻式的处理方式,看似干脆利索很是痛快。可是,停、砸、撤、抓以后怎么办?学生们上下学的接通工具该怎样解决?合格的校车和司机又该由谁来配置、如何配置。此类问题存在已久,多少年来,都无人关注,现在闹出了人命,就挥舞起“破字当头”的大棒,岂知很多事情绝不是一破就能了之的。欠了几十年的账,怎能够一朝一日还得清。近日,一位国家级领导人讲,按照义务教育在校学生的规模计算,全国中小学需要配置的校车大约为150万辆。加上维护费用,需要财政拿出4600亿。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方面的投资严重不足,欠账太多。这样一大笔投入,不仅不可能一步到位,而且也是短时间里无法兑现的。可是,没有足够的合格的校车和司机,解决学生上下学的交通安全问题,岂不成了空谈。当政者不能只会一点“破”的花拳绣腿,更应该拿出些“立”的真本事。

前些天,有媒体报道说某市一个村子里,有一所条件非常简陋的小学。教室拥挤,学生转身都难。

报道以后,该市辖区教体局和辖区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到这所学校进行了调查。结论是这所小学现有的条件,根本达不到办校要求。因此,他们对该小学下发了停办整改通知书。

其实,无论是办学方还是学生家长都知道这所学校不具备办学条件,不符合相关规定。但是,办学方无力改变,求学方也无处可去。因为它只是所民办学校,招收的也都是些随进城打工的父母蜗居在城市边缘的农民工子女。尽管有关部门有明确规定,“公办学校对辖区居住或租住的农民工子女,要全部接收。”而且,在该村周围,分布着4所公办小学。按规定,“这些公办学校对入学的孩子都是免学费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就没有那么简单,不是学校学生早已超员,就是农民工各种证件不齐,他们的子女想就近进入一些公办学校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否则,既是就近,又能免费,又具备更好的学习环境,为什么他们还要舍公办学校而求其次,偏偏要把孩子送到这样一所不合格的学校受罪呢?

该地教育部门发出一纸封门令,只是举手之劳的事情。这所学校因其不具备办学条件,在政府严令下也不得不停学关门。学校停办了,不知道这些孩子们是否都得到了很好的安排,我确实为这些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担忧。我想,该小学存在绝非一两日时间,如果当地教育部门对其全然不知,那就实在是官僚得可以。如果早就知道,却不积极主动想办法解决,等到媒体曝光了才想起来搬出相关文件,给学校判个死刑。倘若能如此一破了之,真不知道还要这些教育主管部门何用。

还是回到那个哲学命题:“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该破的就这么简单的“破”了,但是,“破字当头”之后,农民工子女上学的问题就“立”在其中了吗?笔者没有看到下文,只能祝愿学生们这次能交上好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周末食谱41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