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难以移易的风俗

(2011-10-31 09:13:50)
标签:

杂谈

马路口上又搭起了灵棚,不用打听就知道是此地的某一原住民家中有人去世了。

这里原来是个远离城市的村庄,城市扩大了,它就成了城中村。再以后,城中村改造,村子没有了,村民们也都安排住进了几十层高的楼房新居。原来的村庄被开发成大片的商住居民园区。车水马龙的街道,鳞次栉比的商店,高耸入云的楼房,装扮时尚的居民,……。城市化已经使这里没有了一丝村庄的痕迹,至少外观上是如此。

然而,每年的清明或是被称为鬼节的七月十四、十月初一,总能看到有些男男女女,在街道旁,甚或是在马路上,用粉笔简单地画上一个圈,在圈中烧上几刀黄纸,据说是祭奠逝去的先人。村子没有了,原有的宅基和老坟也已被铲成平地,平地上又盖起了林立的高楼。他们只能根据记忆选择个大概的方位,给过去的先人们送去一些纸钱,聊表后人的孝心。只有此时此景,才让新居民们感受到那失去的村落的气息。

如果单单是这些画圈、焚纸等事情,还不足以引起人们的关注。更让人感到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的还是搭建在路口上的那些个灵棚。不知是习惯,还是风俗,已经拆迁他处的原居民,家中有老人去世,依然要回到已经不存在的村落旧址,大张旗鼓的举办丧事。也许在他们看来,这里才是他们的根,中国人讲究叶落归根,只有回到这里,故去者的灵魂才算是得以安顿。

一些家还专门请来了戏班子,在汽车上搭建的流动戏台上演出各类古装折子戏,似乎是在告知左邻右舍这家办到是喜丧。也有请不起专业戏班子的,就架起几个高音喇叭不断地播放出各种乐曲。如果不是眼见其境,单听曲调,一般人很难辨别这是在办丧事,还是喜事。丧事喜办,也算是国人的一大特色,与西方丧事中的肃穆气氛大相径庭。

身着孝服的亲属,前后张罗的乡亲,白布黑字的挽联,跌宕起落的唢呐,加上时起时落的哭丧,短则半日,长则整天整夜天。那气氛,那阵势,一下子就改变了周边的氛围。也搅乱了左邻右舍的百姓生活。哭丧声、戏曲声、唢呐声,持续不断的高音喇叭和冷不丁就来一阵的鞭炮声,从早到晚,直到深夜都难以入静。现代社区仿佛一下子被拉回到了几年,十几年前的偏远村落。没办法,谁叫这里过去是人家祖辈居住的地盘,只有任凭人家折腾。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持续不断地搞了几十年的移风易俗。特别是近几年更是加大了城市化的步伐,试图用现代城市的文明来影响、改变国人的生活。很短的时间里,村落成了市区,村民成了市民,周边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不少该变的都变了,但仍有许多该变的久久未能改变。

写这篇博客,笔者无意对乡亲们那世代相传的村俗、乡情说三道四。只不过是触景生情,滋生出一番“乡村好移,乡俗难易”的感慨,仅此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