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非洲“蝗虫军团”
(2011-07-19 18:39:13)
标签:
旅游 |
上世纪80年代,堪称上世纪最为严重的旱灾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持续了十年之久。“旱极而蝗”,久旱的非洲孕育出了大规模的“蝗虫军团”。
有资料显示,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它们要将卵产在土壤中,而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含水量降低,且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据说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 000~5 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又有50~80粒卵,就是说每平方米就有20万~40万粒卵。而且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生殖力较高。因而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
88年,我们正在毛里塔尼亚南部施工,无可回避地遇上了这场规模空前的蝗灾。据当时的报道说,由数十亿只沙漠蝗虫组成的蝗群,袭击了这个位于沙哈拉沙漠南部的贫穷国家。一只蝗虫每天可以吃掉和自己相同重量的食物。不要说数十亿只蝗虫,凡能称得上“军团”级的蝗群,就是规模再小一点,一天吃掉的东西也相当于2500个人的食量。因而“蝗虫军团”所到之处,农作物被尽数啃光,草木随之遭殃,就连足球场上的草皮也未能幸免。在那里的中国人,都不惜成本地给自己辛苦开垦的菜园子一畦畦地支起蚊帐,才使得那些珍贵的菜蔬免遭蝗虫军团的洗劫。
那一年,我与一只“蝗虫军团”发生了一场遭遇战。当时,我们开车从塞内加尔返回毛利塔尼亚。汽车进入毛塔不久,就遇上了蝗群。同行的当地人告诉我说,这只是个小规模的“蝗虫军团”。放眼看去,方圆数里的地面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褐色的蝗虫。公路已经被蝗虫完全覆盖,让你根本找不到了前行的道路。车子稍一停顿,就能从车顶上噼噼啪啪的响声判断出已经有无数的蝗虫落在了车身上。很快,车窗玻璃上爬满了蝗虫,启动雨刷只能是短暂驱赶,一拨离开,另一拨又贴了上来。
“冲过去。”由于时候不早了,需要抓紧时间赶路,我吩咐司机往前冲。汽车一起步,地面上的蝗虫骤然飞起,车前顿时一片昏暗。车速加快,飞起的蝗虫撞打着风挡玻璃,蝗虫的尸体在玻璃上留下一团团黄浆。前仆后继的蝗虫们,很快就把风挡玻璃涂上了厚厚的一层。对付这些粘稠的东西,启动雨刷是无济于事的,那样会把黄浆涂抹开,像在玻璃上涂了一层厚厚的漆,就完全没有了视线。到那时,即便是停下来也很难清洗干净。
幸亏一辆大货车从后面驶来,我们赶紧下车对风挡玻璃上的黄浆做了些简单处理,也就是在风挡玻璃上,擦出两片透光的地方,便紧跟在大车的后面,冲过了这片蝗虫阵地。如果不是遇上这辆大车,我们只能等待这群蝗虫自己转移阵地,那就很难在天黑以前赶回驻地了。
蝗灾很恐怖,但也有人在蝗灾中过得津津有味。同在毛塔的一个来自南方的项目组就给自己增添了一道名为“油炸蚂蚱”的美食。听人介绍,他们将活蚂蚱的翅膀揪去,去掉大腿;,把蚂蚱放进滚开的油锅里,炸到发黄褐色,捞出去油,用预先备好的佐料拌一下即可。据说,在蚂蚱肥而有子的时候,经油炸过很是受吃。此时的油炸蚂蚱,肥而不腻,又酥又香又脆,如果再加一点葱、蒜丝,夹在刚刚烙熟的热饼里,更是满口异香,味道好极了。
本人无此口福,也不敢食用。当时听人说起,还有几分恶心。后来,才知道我国很多地方都有食蝗虫的习惯。有人还论证,蝗虫不但营养成分含量合理,而且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低于畜,禽肉类, 是肥胖症、高血压、心血管病患者的理想食品。因而在国内还很有市场。据说,在天津,“油炸蚂蚱”还是当地独有的一道风味小吃,甚至有人说“逛津城,不吃‘油炸蚂蚱’,是一大憾事”。
其实不仅中国如此,爪哇、毛里求斯、留尼汪等岛居民也喜吃蝗虫。而且,昆虫食品一直是美国一些市镇人们的抢手货,他还把蝗虫制成了罐头。看来,用蝗虫来增加人类的菜谱是利用蝗虫、消灭蝗虫的又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