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纠结的停车位
(2011-04-23 11:35:12)
标签:
杂谈 |
从当年被派到国外工作时学会开车,直到退休回家,几十年里,出门开车已成为习惯。刚刚退下来的那些日子,还真有些不大适应,总是盘算着无论如何也要给自己买台汽车。后来,办了老年乘车卡,出门公交还算是方便,自己也定了每天走一万步的健身计划,买车就成了多余。加上交通堵塞、油价攀升,竟慢慢地打消了买车的念头。
买车的念头没有了,也就没有了购买车位的欲望。后来,听说一个车位售价10万元,更觉得既然是车都不打算买了,没必要再花10万元去买个比房价还贵的车位。因此,对一年前购下的新居院子里的那些地下车位,就没有更多的关注。
在国外工作的儿子,听说此事,提醒我一定要买车位。我才想起自己不买车,不等于儿子不买车,车位还是应该买的。等转身再找开发商询问时,已是正月十五贴门神——晚了半个月。老伴儿因此抱怨我光想着自己,就没有为儿子想想;朋友也说我少了理财的远见,他们说车位只会越来越紧张,买下车位就算是投资,将来也会升值。
近期的一些事情,更是让人心里添堵,更让我为没有买下车位而深感失算。我所在的城市为“治堵”,计划让“买车的人先买车位”。也就是说,将来极有可能出台没有车位就不能买车的政策规定。对此,有持反对意见者说,“目前停车位价格比汽车贵,政府此举是剥夺多数市民买车的权利,并将推动停车位价格随房价暴涨。”看来,因为我的一时疏忽,极有可能真的会使我们家失去买车的权利。
我所在的小区,总共不到500住户,目前入住不足200户。现有的地下车位不足200个,据说是已经全部卖完。对于没有车位的住户,只要是在地面停车,物业就以违章为名把车轮锁上。由于眼下入住业主少,因此,任凭物业处置,尚未发生大的麻烦。但是以后入住业主会越来越多,而小区又不能提供更多的车位,冲突恐怕是在所难免。政府可以限制没有车位的人买新车,但有什么理由不让已有车辆的业主在院内自家楼下停车?因小区车位限制,物业不准在小区内停车,造成的物业与有车业主之间的纠纷已经纷繁发生。我就不相信政府还会出台不准业主在自家院子里停车的规定。
车位与堵车有必然联系吗?显然是有的。车位少,一些规划的车位还被开辟成了地下商场,不少车主不得不在路面停车,使得原本就不很宽敞的道路显得更为拥堵。但是城市车位出现巨大缺口的原因究竟在哪里?此前结束的上海世博会向人们揭示出为使“城市让人们生活得更幸福”,城市规划的要义就在“范、达、工、逸”四字之中,其中,“达”就是通达之意,就是要“城市交通顺畅,市民出行便利”。这既是城市规划、管理者的职责所在,也能衡量出行政者规划、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仅仅是部分百姓刚刚开始享受到汽车的便利,就造成了如此的拥堵,就开始酝酿出台对汽车购置、行驶的种种限令,实在是让人对我们城市行政者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无法恭维。如果说老城区由于历史的原因道路狭窄还有情可原,为什么一些刚刚开辟的新区,也面临车位不足?为什么新建的小区尚未完全入住,就已经是停车冲突频发?为什么多方调控使房价稍有回落,而车位却是价格高扬且一位难求?
车位问题究竟要靠谁来解决,又该如何解决?相信这些问题不是简单地出台一项“没有车位就不能买车”的规定能够解决的。而且,把因管理不善、规划短视而造成的问题,用出台一些限制性规定来向民众转嫁责任的做法,不客气说,其实就是一种彻底的懒政思维。
相信目前我们城市里的车辆拥有量,比发达国家还相差很远。起码在现阶段,还远没有到出台各种限令的时候。正确的做法犹如大禹治水,更应侧重的是“疏”,而不是“堵”,城市管理者应该预见到城市车辆的增加量,充分利用地面、地下和空间,开辟更多的停车位置,而不要轻率地剥夺公民的购车、用车权利。那样做的结果,很难让城市里的人们,有“生活更美好”的感觉。
近日,网上热传一张“北京市公务用车免费停车证”,据说,凭此证在北京市辖区内各停车场可免费停车。无法考证消息的真实性,希望它仅只是谣传。因为,此证一出,就严重地背离了执政为民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