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况不佳的绿城梧桐

标签:
杂谈 |
据笔者所知,全国被称为绿城的城市有好几处。在我的记忆中,处于黄河边上的郑州,历来是风起沙扬,且四季不断,根本就与绿色无缘。五十年代省会迁到郑州,在行政区的街道两边大规模地引进法国梧桐树,没想到这种树非常适应郑州的水土,不仅落地生根,且长势茂盛,很快便为郑州披上了绿装。郑州变绿了,郑州的气候环境改变了。奋力合拢的法桐手臂为市民遮住了炎炎烈日,挡住了狂风沙尘。法桐成了深受郑州百姓喜爱的树种。可以说郑州能够被称之为“绿城”,法国梧桐功不可没。
据说是六七十年代,一位北京的高层领导来到郑州,看到金水路两边望不到尽头的四行法国梧桐,看到当时整个行政区(即现今省政府所在的区域)的几乎每条街道都被法桐浓密的枝叶覆盖,走进一条路,骄阳顿时变绿荫。领导被眼前遮天蔽日、凉爽宜人的景象震惊了,脱口而出:这简直就是一座“绿城”。从此,郑州就被冠以“绿城”的称号,而且,逐渐被国人接受。
我还记得,当年曾在一期画刊上看到从空中俯拍的金水路两边的景象。从照片中看,路不见了,地面的建筑也都遮隐在绿树丛中。春夏之季,看见的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深秋时节,眼下又是茫茫金色一片。记得当年有一位大作家来到郑州,曾经为这般景色写过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可惜,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当年的画册和文章已经找不到了。但那些深深刻写在脑海中的记忆,确实是终身难忘。法桐让郑州享有“绿城”的美誉,郑州人也为之自豪和骄傲过好多年。
2006年,经过郑州市市民投票表决,法桐成为郑州市的市树,郑州也成为国内唯一以法桐为市树的城市。法桐给了郑州人太多舒心的记忆,市民对这种叫法桐的行道树是如此倾情,以至于每一棵树被因故放倒,都会引来一片质疑的怨声。最近法桐又被被评为郑州的十大城市元素之一,郑州人的法桐情结显而易见。
近年来,由于道路拓宽,市内修建立交,不少的法桐被砍伐毁掉,让人很是心痛。城市要发展,扩宽一些市区道路也是在所难免。但是,是不是一定要毁掉那么多的法桐树,能不能规划出更好的方案,难道不值得有关方面认真反思和探讨。当年,在金水路上修建四桥一路时,就有着不同的意见。有专家认为,这种首先在市内中心区修建地面快速路的做法,只会将车流引向市区,而不利于往市外分流,因而不是一种好的方案。笔者不想在此评论这种观点的正确与否,毕竟是一家之言,不妨留待历史去检验。而在百姓看来,好好一条绿树成荫的金水路被四座混凝土大桥蹂躏的没有了风采。坊间甚至有人戏言,“四桥一路”就是“修了四座桥,毁了一条路。”话虽有些偏激,但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除了扩路毁树外,不科学的地面硬化阻碍了雨水的渗透,影响了法桐的生长;延绵不断地路边商店,店主认为门前的行道树影响了他家的财气,不断有人为地毁树事件发生,结果常常是不了了之;片面的追求绿化率,郑州市内草坪、花坛增加不少,但是林荫数目新增不多。于是,市民又开始顶着烈日穿行于城市街道,风沙也开始频频光顾郑州。绿城郑州,至少从市区看来,已经是少了不少绿,成了一座钢筋混凝土堆砌的“灰城”。
笔者认为,这次法桐被市民评为郑州的十大元素,正是反应了公众的一个共同心愿:法桐已定为市树,就该确定在什么级别的路上必须栽种;法桐既为市树,在郑州就该有培育它、改良它的研究机构;法桐贵为市树,就该在城市扩展中得到尽量的保护。每一次必要的伐树,不仅应该事前反复论证并公示于众,而且应该事后要有完善的补偿措施。凡此种种,管理部门应该拿出一个长远的规划,让郑州法桐充分体现出“市树”的地位、形象和价值。使其发展壮大到名满天下,还郑州一个名副其实的“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