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
(2011-01-22 08:53:17)
标签:
文化 |
多年来,快节奏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中:间隔时间更短的地铁、更多更快的通讯方式、“速战速决”的旅行,甚至是迅速而短暂的婚姻。连吃饭也成为一种浪费时间的表现了,人们宁可对着电脑啃着面包和方便面,也不要在树荫下吃几个新鲜的水果,有时候坐下来慢悠悠地吃顿饭却是要和客户谈生意。我们的文化也反映着这种态势,旋律激烈、歌词说唱得比子弹还快的歌曲和打打杀杀的动作片。快节奏是社会的主流,人成了被惯性驱使疯狂旋转的陀螺,停不下来,做着这,想着那,脑袋里塞满乱麻,剪不断理还乱。
下定决心,改变自己。改变什么?改变自己的生活,改变那些不切实际的愿望,改变看世界的方式,改变自己的生活节奏。放下,放下,放下那些禁锢自己的东西,陵慢地生活,将目光从遥远的地平线收回,定格在眼前,活在当下,享受眼前真实的人生,享受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不再昂首阔步,行色匆匆,停下来,看初升的朝阳,看夕阳西下时的晚霞满天;聆听鸟的欢唱,风的脚步,落叶的沙沙声。累了,倦了,无名怒火上来了,那就闭上眼睛,深呼吸,想象海的清亮,山的碧绿,花草的清香,儿童的笑脸。
让你的世界慢下来,这个“慢”字并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它不是要人毫无效率地工作,无所事事地混日子,而是强调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相对于现代人广泛存在的浮躁和焦虑的精神状态。它所倡导的是一种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每一个时刻的生活态度,而不是让急躁囫囵吞枣地掠过我们的生活。
“慢生活”是一种悠闲的生活方式,它提倡人们用平静与从容的心态面对生活,放慢过快的生活节奏,慢慢运动、慢慢思考、慢慢吃、慢慢读、慢慢玩——充分享受“慢生活”带来的快乐与健康。
这是一项国内国外都在倡导的生活方式。据报纸介绍,许多国家已经掀起了一场积极抵制做“时间奴隶”的运动,“生活节奏慢半拍”的城市形态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慢城市”、“慢学校”、“慢休闲”、“慢运动”等新词汇正在崇尚健康、快乐生活的白领中流行。应该尝试把自己的生物钟“拨慢”,有计划地拿出整块时间做运动,给自己做一顿好饭,看喜欢的书,给花浇水,甚至连坐着发呆,都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方式。
乍一看到“慢生活”很震惊,因为这与我们平时所强调的“只争朝夕”相悖,与我们认知的快节奏是时代进步的象征和必然产生了矛盾。但转眼一想又觉得不无道理。
首先,它让我们有了这么一种思考,人们为什么要发奋工作?说到底,不就是企盼着生活得更快乐、更幸福、更健康吗?如果一天到晚马不停蹄疲于奔命,紧张、疲倦、憔悴、烦恼总伴随着自己,那会快乐、幸福、健康吗?怪不得那些与“时间赛跑的人”,认为眼前的“快”已使自己迷失了生活方向,离健康的生活与生命的本质越来越远。
其次,它在提醒人们凡事要有度,正如“慢生活”的倡导者强调的,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更不是支持懒惰,而是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的支点,掌握好自己的生活节奏。我们完全可以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出安排,从容一点,平和一点,悠着一点,不要把工作和生活的弦绷得太紧,让身体超前支出,付出昂贵的代价。
再就是,它鼓励了人们持之以恒地去为实现心中的目标而努力。“人生不是短跑,是长跑,甚至可以说是长走,没有必要这么着急。”一位作家这么说。不是吗?很多事我们是要做一辈子的。比如学习,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说法;比如运动,谁都知道只有坚持才会有成效;就是做家务事,也是天天都得做,永远都做不完。
因此我们不妨多接触、了解和琢磨一下“慢生活”,从这种生活新主张中受到点滴启迪,放慢生活节奏,让你的世界慢下来,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理智更加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