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准备过一个冷冬吧

(2010-10-28 09:11:51)
标签:

采暖

冷冬

家居

外国专家说今年将会是千年少有的寒冬,中国专家又说河南今年是暖冬。我们院用了近十年的取暖锅炉可能会停下来,而集中供暖又没有指望,不管专家怎样说,我们家是要准备经历一个三十年一遇的冷冬。

我现在的住房是当年的房改房。由于地处城中村,当时热力管道没有通到这里,因此,始终未能纳入集中供热,两栋楼八十几户职工取暖靠的是单位自建的一座燃气锅炉。开始几年天然气价格适中,每个采暖期每户的取暖花费虽然略高于集中供暖,但还可以承受。近两年天然气年年涨价,采暖费用逐年攀升。去年,不知道根据那条规定,单位采暖锅炉使用天然气每立方的价格竟然一下子提高了50%,我们老两口一个冬天的采暖花费就达数千元。加上院里不少住户或是搬了新居,或是采用其他方式采暖,有近三分之一的用户退出了院里的锅炉采暖。剩下的用户要分摊锅炉的公摊费用,而且据说天然气还要涨价,估计今年一个采暖期下来,开支还会成倍增加,我们承受不了,院里的那些退休职工更是苦不堪言。

几年前,热力站的供暖管道就已从院墙外面通过,院里的采暖系统实现和墙外管道的对接并非难事,因此,今年夏季刚过,就有住户酝酿改锅炉供暖为集中供暖。但按郑州市的现行规定,需要一笔入网费用,而且还要对各家进行分户计量的管路改造。入网和改造的费用,大致每户需分摊两万元左右。问题很简单又很复杂,说它简单是只要出钱就能并入市政的热力管网,享受集中供热。说它复杂,就是几十家住户的意见很难统一。有人说入网的钱应该让公司出,因为当年公司的两个家属院纳入福利分房,另一个院子房改时就已经入了市政热力网,入网费就是公司出的。我们这个院是因为当时市政热力管网没有到位的原因而未能入网,现在公司应该出资补上。听听此话也有几分道理,但是被公司一口回绝。因为房子早已改为个人所有,公司根本不会再去补当年的账。况且,现在的公司领导没有一个住在这个院里,花钱是要领导批的,领导不热心,普通职工说啥也没有用。

一些住户还不同意每户的管道改造,因为这样会破坏现有的装修效果;还有一些职工已经把房子卖掉或是租了出去,根本不关心用什么方式采暖;至于那些已经用上了其他采暖方式的住户,更是不同意再花钱搞并网改造。于是,又有人提出第二套方案,就是维持目前锅炉供暖不变,采暖费用和公司的另一个家属院取齐,即公司职工按市政集中供暖的费用标准缴费,超支部分由公司给些补贴。粗粗计算一下公司每年大约需要补贴几万元。按说每年几万元,对于一个大公司来说是笔微乎其微的支出,开始公司某些领导还答应考虑,但前两天又回话予以否决。公司态度很明朗,只要有人使用,锅炉还会按时点火,花多少钱都由用户分摊。上周公司物业贴出通知,要求今年不准备用锅炉采暖的住户自行拆除暖气片,否则按使用采暖收费。于是,又有人明确表示今年不再使用锅炉暖气。

今年是个涨价年,不仅粮食、蔬菜等食品类大幅涨价,水电气等类民用能源也已经放出了价格上调的风声。算来算数,就只有工资不见涨。电、气价上涨,用户再减少,如果继续用锅炉,费用肯定会大大超出去年,对于一些每月2000多元退休金的退休人员来说,一个冬季要花五六千,甚至更高的费用取暖,着实是到了承受不起的地步。一些人就提出,也别一家一家的拆暖气片啦,干脆把锅炉彻底停了,各自想办法取暖过冬。我算过一笔账,如果采用电取暖,一台两个千瓦的电取暖器每天开十几个小时,一个冬季下来也就是用4000多度电,用不了4千块钱。当然,为了省电,既不会24小时开,也不会每个房间都用,房间温度会比集中供热低得多。但是,面对有限的养老金和高昂的取暖费用,也只有这样凑乎。谁让你是工薪阶层,而且又是退休职工呢!

有几家从工厂退休的亲戚,多年来,一直都没有使用过暖气。我向他们询问每年冬季的应对办法。他们的经验说出来实在让人难以启齿,那就是没事就去到附近的超市商场蹭暖。在家就穿厚点儿,每天开一会儿电暖,保持房间水管不上冻就行了。

据说,全国尚有不少居民住房采暖没有纳入城市集中供热系统,其中不少是原属企业管理的家属房,因房改和原企业改制而造成并网改造困难,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对此给予关注。日前新闻报道,宁夏就出台了供暖企业减少些收费、居民适当出资、政府予以补贴的措施,对老旧管网进行改造,既保证了居民冬季采暖,也符合当今减排政策。不知道郑州的政府部门是否考虑了这一问题。

冬天总要到来,前几天天气就陡然变冷。再冷也得过日子,实在不行只好另想别的办法,凑乎一个冬天再说吧。在家就待在一个房间,没事儿就干脆“和谐”在被窝里,每天也去泡泡商场借光蹭暖。此外,又有什么办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