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预案怎么就变成了“愚案”

(2010-07-20 13:25:33)
标签:

杂谈

打开百度,输入预案两个字就会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预案,是指根据预测,对潜在的或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的类别和影响程度而事先制定的应急处置方案。”说句大白话,所谓预案就是预备方案,或者说是备用的应急方案。说得严重些,在灾害突发的紧急情况时,预案就是“保命方案”。

现在预案已经成了政府的常规工作用语,各项工作特别是那些存有潜在安全事故的事项,政府都会要求有关方面制定预案以应对突然的变故。政府有了预案,百姓就吃了定心丸,因为预案能基本保证正常的社会生活不至于因突发事件而受到过大影响。但是,如果预案成了一种摆设,那就另当别论,有这样的预案就不如还没有预案。没有预案,百姓不存任何幻想,即便是事件突发躲不过去,也会少一份依赖,多一些自己动手应对事变的思想准备。

负责为郑州市西区供水的柿园水厂因邙山输水明渠自然老化、底部下陷,无法供应原水,致使郑州西区不得不全部实施降压供水,造成该区域2楼以上的居民可能无水可用的事件,就是虽有预案,却实属摆设的十分现实而明显的一例。

按照《郑州市城市供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邙山干渠原水供应出现问题,应立即启动后备水源。目前作为郑州市主要备用水源的尖岗水库水量充沛,库存原水达1300万立方米,够全市使用100余天。

尖岗水库原本经一条明渠每天可将约35万吨的原水输送至柿园水厂,但连年的污染及垃圾占用河道,使原本宽阔的河道变成了如今的臭水沟,目前已经废弃。一条于上世纪80年代初修建的直径1米的输水管道,由于管径太小,每天只能输送4万吨原水至柿园水厂,且管道年久失修、漏水严重,也已远远无法满足生产需求。

作为郑州市水系工程的组成部分,去年新建直径为两米的输水管道,加上原本直径1米的老管道,本应大大增强尖岗水库和柿园水厂之间的原水输送能力。但设计者不知是昏了头还是其他说不清的原因,竟然让这两条输水管道又在尖岗水库附近碰头重合,形成了整个输水管路的瓶颈,根本增加不了输水能力。原本“一管两用”的管道建成之后就注定“残疾”,导致尖岗水库充沛的原水送不到柿园水厂。使规划使用这段管网紧急输水的《郑州市城市供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在这里成了摆设。

经过供水部门的努力,邙山塌陷干渠一定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处理,郑州西部地区很快就会恢复正常供水。然而,已经“残疾”的备用水源供水系统应该如何给全市人民一个合理的交代,这样低级的错误,不是简单的“设计失误”四个字就能搪塞过去的。这还仅是供水预案出了纰漏,后果顶多是郑州的部分市民用水一时困难。试想,如果是防汛抗洪预案也出现了如此纰漏,倘若真的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例如是黄河防汛工程,那又该是怎样一种严重后果。并非笔者在此耸人听闻,今年以来,灾难不断,现在南方又不断传来严峻的洪水信息,处于黄河岸边的郑州市,面对高出城市地面数十米的悬河,抗洪抗灾的那根弦难道敢有丝毫放松!

人们有理由质疑被垃圾堵塞的输水明渠为什么不能疏通?刚建好就“残疾”的工程中究竟有什么猫腻?如此使“预案”变成“愚案”的事情在郑州还有多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