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的实惠落到谁的腰包”?
(2010-05-04 09:19:42)
标签:
杂谈 |
节前(4月24日),大河报曾以“农机补贴的实惠落到谁腰包?”发表了记者的一篇调查文章。说的是记者根据几名自称是信阳市某区农机局的内部职工的举报。经过调查发现,同样品牌、型号的茶叶机械,农机招标价比外地市场价高出近30%。而内部职工称:招标价高出外地市场价近30%,这正好是补贴给的钱
。职工举报说:补贴存在“猫腻”。
公开来看,享受国家补贴价的农机的确是经过了招标的,而且“这些招标价格是企业在参加投标时的中标价格。”但是,谁都知道“招标价格应该比市场价格低才对!”为什么记者能轻易调查出比招标价低的市场价,而主管部门却做不到?这就无法让人排除有关农机主管部门在招标中和厂家串通,“故意报高价格,套取补贴,”以回扣的方式进入主管部门小金库的嫌疑。不然,怎么能够解释通一台“出厂价是700元到800元,市场价在1100元左右”的机械,招标价就成了1550元。多出来的恰恰就是国家给予农民的400元补贴。结果是“在外地市场上花1100元就可以买到的茶叶修剪机械,商家却把价格报高,农民在享受国家400元的补贴后,还是以市场价买到机械,没享受一分钱实惠!”
这种猫腻,操作起来其实并不复杂,也并非个案。
无独有偶,笔者就曾经再一次会议上,从同桌的某省农科院的几位专家那里听到一个惊人的信息。国家为了鼓励农民使用良种,每年都安排了数额不菲的良种补贴款,为了避免这笔补贴款挪作他用,国家给农户发放的是代用卷,农户可以拿这种代用卷直接购买所需的良种。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如国家设计的那样进行。在一些地方,当农户拿着代用卷去指定的良种供应部门购买种子时,得到的答复是:享受补贴的种子没货,柜台上摆放的全是不能享受补贴的品种。为了不误农时,农户只好全用现金购买了这些种子。事后,这些良种供应部门,就又以为农户解忧的面目出现,开始以5-7折的价格打折回收农户手中的良种代金卷。手握代金卷的农户,也只好无奈的按供应商的折扣价将代金卷换成现金,而供应商则拿着这些代金卷从国库中全额获取了补贴款。于是,一项设计完美的惠农政策,就这样被某些人轻易地变成了他们捞取横财的渠道。坑害了农民,也坑害了国家,却中饱了上述良种供应者的私囊。
当然这仅是听来的消息,实话实说,我没有机会也无法像记者那样去一一调查核实。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挖空心思,欺上瞒下,钻国家政策执行中的空子,公开捞取私利,已经不是个别地方的个别现象。近来,在国家推行的家电下乡活动中,就不断有关于农民买了家电却难以拿到补贴的报道,使我宁愿相信那些农科院的专家们的良心,相信他们没有撒谎。联系上述在农机购销方面的猫腻,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认真地查一查,对待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下面的某些部门的某些人都准备了哪些害国、误农而利己的对策。只有严肃查处这些藏在国家粮库中的大大小小的鼹鼠,才能保证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才能保证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