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插曲引出的大课题
(2010-03-12 09:33:15)
标签:
杂谈 |
两会上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3月6日下午,社会福利和保障界的分组讨论开始由委员发言。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副理事长李
*
*被组长点名发言,他在称赞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很务实、很丰富、很好以后用了近20分钟时间回顾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我国的民主建设进程。接下来他又用了近20分钟时间说起了吸烟和随地吐痰的问题。
面对李 *
*的冗长发言,同组的黄文仔委员忍无可忍,激愤制止说:“我建议以后组长要控制每个委员发言的时间,本来时间就不多,你一个委员占用半个多小时来说一些小事情!”李
* *不高兴了,两人就发生了争执,直到另一个委员拿过话筒开始发言,两人的激烈对话才算打住。
以后黄文仔委员对采访的媒体说:“分组讨论会场是很严肃的”。 “这个小组38个人,如果每人20分钟,等于760分钟,要10几个小时才能发一次言。每天讨论4个小时,四五天都讨论不完。”他认为“委员在发言时应做好工作,弄清楚自己该讲些什么,不要跑题了。我们这么远来北京参政议政,不只是来唱赞歌的。”“如果在参政议政的殿堂上,邻居阿婶的鸡死了、鸭跑掉了也要说,我觉得作为一个全国政协委员,这样的参政议政可以说一点意义也没有。”他说:一个委员“用了20分钟讲形势大好,又用了20分钟讲别乱吐痰。如果你在现场,你就会觉得我这样说确实是忍无可忍”。
笔者不在现场,没有亲眼目睹当时的情景,也不敢在两位委员之间妄断是非。但我更愿意相信黄委员的说法,一来他是面对媒体讲的,已经登在报端;二来近几日通过报纸和网络,也确实看到一些的代表委员们类似“老婆做家务,老公应发薪水”一类的无聊提案,及一些不着边际空洞无物的发言,对他们能否胜任代表委员实在心存疑问;三是透过他的讲话我感到了一股正气。
这原本是一个小小插曲,如果是因不同观点,代表们讨论激烈,相互间发生些争执完全属正常现象。然而这次二位代表的争执却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那就是在一年一次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究竟应该如何行使代表的职责和权力。
我们无缘参加这样的盛会,我们却热切期盼着与会代表委员真正能够代表我们参政议政,审议好政府的工作。令人遗憾的是,有些代表委员好像并没有在参会之前做好参政议政的准备。因此才会在会上除了忽悠几句颂词,就是扯一些鸡毛蒜皮的闲话。对此,我同意一些专家的意见,代表委员应该具备必要的精神和素质,应该明确自己的身份和位置。
代表或是委员应该具备作为代表或是委员应该具备的必要的职业伦理和公共精神。所谓职业伦理就是说,代表委员应当知道自己被选举或者推荐进入这两个机构,肩负着民众的委托,肩负着参政议政的职责。要对得起代表、委员的名号。而这就需要这些人士具有公共精神,也即服务公众、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之解决的精神。
不论代表、委员是怎样产生的,他们都是民众在这个最高政治场所内的法定代表。他们当然要把民众的诉求带进两会,在会上表达公众的意见。这种表达并不只是简单的反映意见,还需要代表委员们对民众的诉求进行分析,寻找合理的解决办法,设计更为合理的新法律条文、新制度。所有这些工作,都需要立法的技能。从这一点讲,作为官员你可能胜任一个部门的工作,但并不见得就能当好代表委员。
人大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议二字说白了就是让代表委员对工作报告进行逐段逐句的审查和评议,也就是对政府一年工作进行梳理、检讨,研究其成败得失,参考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针对国内不同部门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提出各自的有代表性的修改意见,通过集思广益最后形成一个总结过去工作实事求是,规划未来蓝图切实可行的尽可能完善的重要文件。这里有一个关系需要摆正,政府是以报告形式将自己的工作提交代表审查评议,代表是代表人民对政府工作行使审议的权力,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贯彻上级文件。作为代表委员,你可以对报告表示完全赞同的意见,但那也只能是建立在对报告认真审议的基础上。至于某些对报告浮光掠影地浏览,大而化之的赞扬,然后就来一番文不对题的胡扯的代表委员。可以不客气的说一声:人民不需要这样的代表。
(文中集编了近日报纸的文章观点,谨向原作者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