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彭城文友探访修复中的荆山桥遗址

西江月·彭城文友探访修复中的荆山桥遗址
孔伯祥
淮海随流沧海,荆山已改金山。石桥遗址唤青天,古建专家修缮。
前世今生谁写,后人旧梦难删。彭城史迹度残年,文友观瞻忘返。

荆山桥跨于“不老河”之上,该河原名潘家河,乾隆二十九年开挖,因流经不老庄,入运河口称不老河口,就叫不老河了。不老河西起铜山区蔺家坝东至邳州赵墩镇的不老庄。乾隆11年,也就是张胆修成荆山桥60年之后,荆山桥又得到了重修。桥身加长120丈,总长度达到482丈五尺,大概1600米左右,共有桥洞159个。

据悉,位于徐州大运河上的荆山桥,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由张胆父子(张尔和、张平和的先祖)出资建造。建成后,历经战乱,屡遭厄运,到新中国成立时已面目全非,仅能勉强通过行人。1958年,因疏通大运河,主桥体被拆除,遗址保留有石牌坊。该坊原为四柱三间冲天式结构,今已残缺不全,仅剩三柱二间。其中间大字板题刻"荆山桥''、"利涉大川"。西次间大字板题刻"望岱"、''就日"。东次间荡然无存,据考证,原来东次间大字板题刻"朝宗"、"瞻云"。今观南面立柱题刻楹联:山近彭城彩映云龙瞻瑞霭;人遵玉路功成砥柱履周行。南面立柱题刻楹联:虹影飞空百世津梁歌利涉;湖光澄碧九州行旅沐恩波。
文史研究专家胡应敏先生向张胆后裔、张伯英嫡孙张尔和(右一)讲解荆山桥的前世和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