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执行主编李振村说:“辩课”和“评课”一字之差,似无多少区别。但细细思来,味道大有不同。辩课强调的是:我们不仅在倾听,我们还要思考;我们不仅在思考,我们还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该书选取了小学语文各阶段、各类型中一些典型的课例,不仅分门别类地给我们做一些经典示范,每一个课例都由名师和新秀进行同课异构,告诉我们“老舍的散文”、“古典小说”、“神话故事”、“翻译作品”等怎么教,然后重点在课后由各个专家和一线教师进行辩课,他们力求让上课的老师、听课的老师和评课的老师都能够热烈地、真诚地、民主平等地辩论起来。既有课堂实录又有课后大家的辩课,将读者的思维也引向深入。
很多课例角度新颖,让读者享受了一场又一场语文教学的饕餮盛宴。同时,读者又可以了解授课教师设计背后的想法和一些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该怎么去体现。比如对翻译作品《给予是快乐的》怎么教进行辩课。由十三位老师就四个辩题进行了激烈地辩论,其中包括辩题一: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辩题二:追求什么样的教学价值。辩题三:工具性还是人文性。辩题四:给予真的是快乐的吗?
从中我学会了,一篇课文,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确定教学目标:第一,文本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教学目标。第二,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第三,就是要看学生的起点。我还知道了如何处理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就如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不能分开的。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和编者的意图,人文性和工具性侧重点会稍有不同。就好比,在一些课文中它的人文性是菜,工具性是盐,在另一些课文中它的工具性是菜,人文性是盐。人文性的体现与落实,也总是在落实工具性的过程中进行的,人文性也应该寓于它的工具性之中。
对于语文课该怎么教?低年级需要怎样的朗读?第一课时应该做什么?科普童话教学要创设怎样的情景?低年级可以细读文本吗?等等一系列我们平时教学中也困惑的问题,在该书中都有辩论,并告诉了我们究竟该怎么做,读者从中真的是受益匪浅。
总之,这本书是一本值得大家反复咀嚼的一本好书,并且我相信每阅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