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学目标(修改)

(2018-05-08 15:45:32)
分类: 单元教学目标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学目标(修改)

王立娟 高启山 苏立军等

28 古诗两首

【字词积累】

1.要求会认的生字4个,会写的生字8个。

2.读准字音:“烛”是翘舌音,不要读错。

3、记忆字形: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字形,教师重点提示“乞”与熟字“气”的区别;要求会写的字有8个,可引导学生注意难写易错的字,如“乞”不要多写一横,“晓”右上部不要多写一点,“霄”上下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要适当。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及句段背诵】

1.结合注释理解“乞巧、云母屏风、长河”的意思,教师补充解释“碧霄、渐、沉、碧海青天、夜夜心、应悔”的意思。

2.读古诗,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课后资料袋的内容,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把诗句联系起来,感受诗中丰富的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3.背诵两首古诗。

【拓展积累】

汉代无名氏的古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9 西门豹

【字词积累】

1.要求会认识“娶、逼、旱、绸”等7个生字,会写“淹、腾、催、跪、渠、灌溉”等14个生字,

2.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淌”读tng,“淹”读yn,“绸”读chòu

3.区别形近字,如“淹”与“掩”、“官”与“管”、“旱”与“早”,注意“淹、渠、灌、溉”中三点水在田字格的不同位置。

4、引导学生正确读写“管理、田地、人烟稀少、老百姓、眼睁睁、旱灾、迎接、徒弟、扑腾、提心吊胆、渠道、灌溉、收成”这13个词语。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及句段背诵】

锻炼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

1.练习随着读课文,通过查字典理解“邺”(地名),结合生活经验用自己的话解释“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随着课文提出的“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原因”这一问题读书。

2.体会老大爷和西门豹的对话。

查字典理解“巫婆、官绅”的旧时所指。结合“逼”字的字形演变和字理,再联系上下文理解“硬逼”在文中的含义,体会巫婆和官绅的黑心和残暴;结合语境体会“眼睁睁”的意思,结合“越来越少、越来越穷”理解“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通过老大爷的回答用自己的话概括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

“畐”是“富”的省略,表示财产。逼,金文   (人,债主)  (畐,富,财产),造字本义:债主催债。篆文   (辵,行进,表示追迫)  (畐,财产),强调被追债。隶书 将篆文的“辵” 写成 (追着要债)

读课文能提出自己读不懂的问题

A、“河伯还真灵啊!”西门豹真的认为河伯灵吗?他为什么这样说?

B、“我也去送送新娘。”西门豹真的要去送新娘吗?

带着问题继续读课文。

3.体会西门豹的机智。

联系句子“提心吊胆、面如土色”的表面意思和所写出表达出的人物内心特点。

结合上下文句子“新娘不漂亮、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麻烦你去催一催”,推测西门豹内心的想法,体会机制机智。

能够理解句子结合上下文理解“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这句话在告诫官绅什么?(读懂言外之意)

4.理解“灌溉”,结合“年年都得到了好收成”与课文第一段形成对比,了解故事的结局。

5. 能够根据课文事件和结果,在对比中体会西门豹为官的特点。

6. 按照故事情节发展变化:故事发生(邺地田园荒芜、人烟稀少)→故事发展(调查原因、掌握证据)→故事高潮(严办首犯、为民除害)→故事结局(兴修水利、改变面貌),复述故事。

【表达学习】

学习对话形式对表现人物特点所起的作用:

1 以对话表现人物机智。

西门豹初到邺地,看到土地荒废,民不聊生,于是进行调查。文章只用他的“四问”与老大爷的“回答”揭示故事的发生、发展。弄清了邺地田荒人少的原因后,说道“河伯还真灵啊”,表面似乎相信,实则听出破绽。“我也去送送新娘”,一语双关,借送新娘惩办首犯的计划已然成竹在胸。

到了送新娘的日子,西门豹借口新娘不漂亮,“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麻烦你去催一催”,不直接戳穿坏人骗局,而是用既幽默又客气的话语,采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策略,惩治了邪恶。

西门豹又以巫婆和官绅很久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为借口,要把官绅们扔下漳河;官绅们跪下磕头求饶,西门豹并没有立刻放过他们,而是说“再等一会儿”(这“一会儿”对官绅们的震慑可想而知);过了一会儿,西门豹才让官绅们起来,并让他们回去。(这时西门豹知道官绅们是彻底被制服了,达到了破除迷信,教育老百姓的目的。)

如此话语,表现了西门豹的机巧和智慧,这是对话的妙处。

【拓展阅读】

读《史记•滑稽列传》《滑稽列传》,重点读齐国的淳于髡、楚国的优孟、秦国的优旃等人如何用“滑稽”批评君王的故事。能够简要讲述其中的两个故事。

30 女娲补天

【字词积累】

1.要求会认 “塌、挣、熄、冶、炼”5个生字,会写“隆、塌、燃、喷、缺、冶、炼”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轰隆隆、塌下、露出、燃烧、熊熊大火、围困、挣扎、熄灭、喷火、缺少、冶炼、液体、大盆、金光四射、云霞”15个词语。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冶”读“y”,不要读成“zhì”,“挣”是多音字,在课文中读“zhng”,不要读成“zhèng”。

3.引导学生借助已学过的识字、写字方法,自主独立识写生字,如熟字带生字、加减或替换偏旁、字形比较等,注意“燃”左右结构,“熊”上下结构,注意“喷、炼”右边部分的书写。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及句段积累】

1.练习随着读课文,了解故事的起因:“天塌了”,结合查字典查到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塌、熊熊大火、围困、挣扎”,结合课文内容想象天塌后的景象。

2.练习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女娲是怎样救人的,体会女娲的善良。

3.用自己的话复述女娲补天的过程。

通过查字典理解词语“冶炼”的意思 ,结合生活实际想象“忙了几天几夜”“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的情形,理解句子,从时间角度突出女娲的神力和艰辛。

结合生活实际想象“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从看似轻松的动作中,体会女娲的神力,感悟情节的神奇。

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感受女娲的了不起和故事的神奇,朗读,读出对女娲的敬佩!

4.复述故事。

【表达学习】

1、归纳:是作者想象神奇——第一,从天边的五彩霞想象“补天”使用五彩石;第二,事情发生的起因场景神奇;第三,女娲补天的情节神奇。不神奇,怎么叫神话?神话,就是写神的故事,神,就具有常人不具备的神奇的本领。作者用女娲神奇的本领、神奇的事情,来表现了正义之神对人类的爱心

2、品味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的句子,深刻体会主人公的神力。

“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所导致的悲惨景象:地被震裂了,山冈上燃烧着大火,田野到处是洪水,许多人在水火中挣扎。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描绘灾难的危害为凸显女娲的神力做铺垫。

“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

“只见她端着一个装满液体的大盆,对着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看似轻松的动作,凸显女娲的神力,赋予故事神奇的色彩。

【拓展阅读】阅读《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能讲述人物主要做了什么神奇的事情。

                                      31 夸父追日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及句段积累】

1.练习随着读课文,了解夸父追赶太阳的原因,感受他对光明的向往和追赶太阳、抓住太阳的宏大志向。

2.了解夸父追赶太阳,最后长眠在“虞渊”的壮举。引导学生体会夸父的伟大。

3、感受神话的想象和神奇。课文把原文中简写的几处神奇的地方,通过丰富又夸张的想象具体化了。如,课文用“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形容夸父奔跑的速度快;写夸父为了解渴,“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他喝干了”等等,认真阅读揣摩这些描写,进一步感受人物本领的神奇所在。

4.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复述故事内容,体会夸父追日精神的可贵。

【表达学习】

读后讨论归纳,作者是如何把人物写神奇的。

《夸父逐日》中的“夸父”,是个神奇的人,读懂人物怎么变神奇的。

作者让夸父有了神奇的念头:为了让大地永远光明,把太阳固定在天上,你说,能吗?

接下来,作者让夸父有了神奇的身高和速度: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他一直追到虞(yú)渊(yun),也就是太阳落下去的地方。还没等太阳落下去,夸父就追到了。一团又红又亮的火球,照着他的全身,他无比欢喜地举起两条巨大的手臂,想把这团火球抓住。

你看,“举起两条巨大手臂,想把这团火求抓住”,站在地上,能抓住太阳,这得怎样的身高啊?正因为如此,他才能跑的快,“一眨眼,两千多里”,这是啥速度,照现在,二十多个马拉松的历程啊!

作者又让“夸父”有了奇大无比的胃:“霎时间”就喝光了两条大河的水,这得多大的胃啊。当然了,那也是伸出手能抓太阳的主儿啊!

就这样一个让作者有了神奇的体魄、神奇本领的夸父,为了人类能天天有光明,却渴坏了,累倒了。多可惜啊。

于是,作者让死去的夸父产生了神奇的变化:身体变成了大山,拐杖变成了桃林。为什么变成桃林?古代人信迷信,认为桃树能够祈福辟邪啊!

神话故事,就得让人物有常人不具备的本领。大家知道孙悟空吧?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会七十二变!这样的人物好多好多!但是,请你记住,这些凡人不能有的本领,都是作者“让他有的”!在写作上,这叫夸张!

【单元回顾】

1.本单元课文中,运用了有意识把人的本领夸大的手法,学习运用夸大的方法,来把人或者物的本领写神奇。

2.积累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

 

 

语文园地八

口语交际

 围绕本组的专题,语文园地中安排了以神话、传说故事会为内容的口语交际训练,要求召开神话、传说故事会。这类训练,在学习三年级上册教材第五单元《盘古开天地》时已有所涉及。当时布置学生收集并阅读了不少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有的班级可能还举办过神话故事会。但当时都不是作为口语交际课的要求提出来的。而这次训练,有了前面的铺垫,再加上本组学习和扩展的内容,学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资料,学生应该有话可说。指导时,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有关教材中语文能力方面的要求,如,要按一定的顺序把内容讲清楚,要能够打动别人,要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述等等,以落实中年级口语训练的目标。

习作

本次习作是写想象内容,围绕“假如我会变”,展示学生的童心、童趣和梦想。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幻想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教师不要怕学生胡思乱想,异想天开。要明白孩子们的想象是他们聪明才智的表现。中年级的学生习作就是要不拘形式,自由表达。教师要想方设法打开学生的思路,比如提示学生可以变成纳米医生到人体内旅行,可以变成神鸟守卫美丽的大森林,可以变成火星居民离开受污染的地球,并倍加珍惜火星清洁美丽的环境……

我的发现

这次“我的发现”,提供了八组共16个词语,两两一组,意图是让学生从发现特点的角度区别形近字,增强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比如,“导”与“异”,“旅”与“旋”,“科”与“料”,“载”与“截”,有部分部首与偏旁相同,但字与字读音不同,意思完全不同。教学时要特别引导学生发现,互相交流。对一些细微部分一定不能放过,比如,“归”与“旧”,“归”的第二笔是“撇”,如写成一竖,则为旧。“狠”字多加一点则为“狼”。养成了细心观察的习惯,书写时就不易出错。还可以引导学生列举其他学过的形近字进行交流。

日积月累

 “读读记记”安排的是四组共12个成语,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为便于学生识记,在排列上注意了有规律可循。第一横排,是数字式成语,如四面八方;第二横排,是ABAC形式,如人山人海;第三横排,是AABB形式,如结结实实;第四横排,是反义词形式,如大惊小怪。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发现这些特点,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用这种方法适当扩展,收集更多的成语。

 “读读背背”安排了6条歇后语。歇后语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语言形式。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比喻,后一部分是解释,也就是全句的意义所在。歇后语只说前一部分,不说后一部分,让人去体会猜测,所以又叫做歇后语。现在常见的是前后两部分都说出来。歇后语的类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喻义歇后语,一类是谐音歇后语。围绕本组专题,这次选编的是第一类,喻体都是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如以历史故事作比喻的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用神话传说作比喻的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阅读并积累一些歇后语,对丰富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大有帮助。教师在教学时可适当做些补充,或引导学生另外收集交流。

 

成语故事

画龙点睛故事出自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后人常以它作比喻,指讲话、写文章或从事文学艺术创作,如果能在关键处用上一二个名言、警句或略加润色,便使整个内容更加生动有力,主题更加鲜明。也指处事要抓住主要矛盾。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借助字词典等工具书自学这个成语故事,读懂故事内容,理解喻义。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说自己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和运用。成语故事的教学要区别于略读课文,一般以学生自学为主,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可适当给予引导,或者生生之间交流解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