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修改)

(2018-03-01 09:04:01)
分类: 单元教学目标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修改)

李颖 赵艳生 苏立军 高启山

翠鸟

【字词积累】

1、认识“秆、绣”等1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翠、秆”等13个要求会写的生字。正确读写“翠鸟、苇秆”等16个词语。

2、读准字音:“秆”读:gǎn,“赤、衬”是翘舌音,读:chìchèn

3、记忆字形:“秆”要介绍是“禾”字旁,和“木”字旁的“杆”进行区分。“衬衫”要联系生活经验,部首是“衤”。“翠、翁”都有“羽”,但书写时要注意区别。“秆、透”都有“禾”,但因为所在位置不同,书写时也要注意区别。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

随着读课文,结合字典中查到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的理解词语;练习概括自然段的段义。

1. 读课文第1段,教师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鲜艳”的意思——读下文的各种色彩,体会这里的鲜艳写的“翠鸟羽毛的颜色”的特点;联系用综合两个方面特点的方法来概括自然段的段意。

2. 读第23段, 查字典并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清脆、一眨眼”的意思,联系上“尽管......还是......”理解“锐利”的意思,联系第二段“注视”,理解“为什么眼睛能够‘锐利’”;在教师的提示下,勾画出描写翠鸟动作的词语,读边想象画面,体会翠鸟动作的迅速。读“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波纹还在荡漾”,想象翠鸟蹬开苇秆引起的苇杆摇晃,波纹大小,持续时间,来体会翠鸟飞得快,行动快捷,进一步理解“疾飞”的意思。

3. 练习抓住主要特点来总结第三自然段的意思。

5、练习复述翠鸟的样子和翠鸟捉鱼的过程,用上新学的表现翠鸟特点的词语来表述。

【表达学习与句段积累】

1、通过课后第3题,体会和发现作者语言表达方面的准确、具体、生动。

第一组中第二句的好处:。“爱贴着水面疾飞”比“爱在水面上飞”更能准确、生动地体现出翠鸟动作轻盈、迅捷的特点。第二组中第二句的好处:“蹬开”比“离开”更具体,将翠鸟离开苇秆时的动作、神态、速度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像箭一样飞过去”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翠鸟的速度之快。

2、 学习作者从不同侧面把一个意思写具体的方法。

进一步读第一段,学习作者是如何把“鲜艳”写具体的-先总的交代,然后从不同侧面来具体写。

3、背诵课文第1——3段。

【写作练习】

观察一种小动物,仿照翠鸟的外形特点,按照写作顺序写出外形的特点;仿照翠鸟捕鱼的动作描写,写出这种小动物的动作特点。

燕子专列

【字词积累】

1、会读“欧、洲”等11个要求会认的字,会写“欧、洲”等14个要求会写的字。正确读写“专列、舒适、启程、特殊、长途、成千上万、麻烦、骤降、疲劳、饥寒交迫、政府、纷纷、救护、致谢”等词语。

“濒”字是前鼻音,应读:bīn,不要读成:pín。“骤”应读:zhòu,不要读成:zòu。“洲、殊、骤、涉”是翘舌音,“厢”是后鼻音。

2、可以把要求会写的字分类,“欧、洲、瑞、舒、殊、骤、涉、踏、救”是左右结构,“启、疲、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结构比例。另外,“舒”的右边是“予”,不是“矛”,“涉”的右半部分“步”不要多写一点。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

结合从字典中查到的意思,再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想象作者所写内容的画面,读懂段落,练习概括自然段的意思。

1、 读第1段,查字典理解“专列、舒适”的意思,通过生活经验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启程、送行”的意思,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体会到人们将燕子看作了朋友以及对它们的重视。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一段讲了什么。

2、 读第2——4段,查字典并理解“麻烦”的意思,再结合下文中“气温骤降、风雪不止、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等词语理解文中“麻烦”具体指什么。练习用:联系用综合方式简要表述自然段的意思——什么背景下,人们决定做什么。

 练习抓住些人们行为表现的词句,体会人们的心情——“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体会“通红、僵硬、但一点也不”等词语所表达出来的人们的内心特点练习用自己的话叙述四个段落所讲的故事。

赏析“冒着、顶着、踏着”三个动词,体会三个东西钱当地体现气候环境的恶劣及人们为拯救燕子无所畏惧的高贵品质,用删词、换词的方法体会词语的准确。3、读第5段,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致谢”的意思,读懂“有情”在文中的具体所指,从而进一步理解“致谢”所表达的感情。

4、在读懂课文后,按照“为燕子送行——燕子遇险,人们救助——燕子专列带着人们的友情远行”的顺序,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所写故事。

【表达学习与句段积累】

1、再读全文,从中归纳:与《翠鸟》相比较,本文也写了小动物,但是内容有什么不同?给了自己什么启示?

小动物生存,很多时候也需要人类的帮助。而我们帮助了小动物,就能够跟它建立起感情,它便会乐意接近你。它乐意接近你了,你就会有很多的机会去观察、研究、了解它的各种生活习性。因此,我们对待小动物要像好朋友,在它有困难的时候,在它需要帮助的时候,尽心尽力地为它做一些事情。而因为你关心它、要帮助它,这个时候你就会格外地关注它,这本身也是观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有很多意外的新发现。

练习:为自己家或者小伙伴家里的小宠物做点事情,细细体会你是怎么做的,仔细观察它的行为有什么变化,坚持着去做,看看它的行为是否有同样的变化?把这变化记录下来。

【拓展阅读】

自己搜集三篇以上世界各地保护动物的新闻,讲给其他学生听。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字词积累】

1、会读“郁、澈”等9个要求会认的字,会写“森、郁”等13个要求会写的字。正确读写“山谷、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锋利、裸露、扩大、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喘气儿”等词语。

2、“湛”是翘舌音,读:zhàn,不要读成:shèn。“裸”应读:luǒ,不要读成:guǒ。“哮”应读:xiào

3、注意“森、葱、犁、喘、黎”等字在田字格中要比例协调。“葱”的中间是“匆”,不是“勿”,一点不要丢。“黎”的上部右边不要多写一撇。“裸”是“衣补”不是“视补”。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

1、 读第1段,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美丽”的意思,再结合第1段中“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等词语来想象一下小村庄是怎样的美丽,读懂“美丽”与下文具体介绍的关系。

2、 读第23段,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锋利、各式各样”的意思,查字典并结合动作理解“拎”的意思。和生活实际比较,体会“谁”的意思,接着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谁”不作为疑问代词,是“任指”,表示没有例外,两个“谁”字连用,表明这里的人们没有任何的约束和限制,去山上砍树非常随便。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拎”字和“拿、带”想比较,不能换成其它词,在此表达了人们的一种非常随意的心态。把“一棵一棵”和“一棵”想比较,体会人们根本没把砍树当一回事。联系这一段体会第3段中“不断”的意思,和最后的省略号的作用,它虽然省掉了文字的说明,但是比文字的说明更有韵味——对森林的破坏仍在继续。

读懂后,分别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段讲了什么。

3、读第45段,体会“不管怎样……还”这文中的作用,表达出一种较为勉强的味道,试着去掉“还”字,比较有什么不同,实际上是对人们行为的否定。结合实际说一说“大雨没喘气儿”的意思,这里形象地说明了大雨连续不断、几天没停。联系语境说一说“咆哮”的意思,本来指野兽的吼声,文中形容河流的波涛声。联系前文理解“一切”的意思,这里指人们通过砍伐树木所获得的所有的物品。“什么——这里不是来提问的,而是用以“任指”随便的一个东西或物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段讲了什么。

4、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复述课文内容,说清楚“过去小村庄什么样,是什么使小村庄发生了变化,最后小村庄怎样了”。

【表达学习与句段积累】

再读课文,集中完成如下目标任务

1、结合上下文体会排比句式运用的好处。

“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变成房子,变成工具,变成家具,这里连用了三个“变成”,构成了排比句,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这样的句式非常强烈地体现了人们对森林的破坏。

2、文中三次提到“锋利的斧头”,是有意的, “锋利的斧头”,代表着人们对树木森林的无情的、残酷的破坏,短视的利用,甚至可以说是那些无知的人们的一种象征。“锋利的”更突出地表明了这种破坏的残酷和无情。

练习:观察时留意身边环境在发生哪些变化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了小村庄的环境变化的故事。作者把这个变化写出来。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学习这种观察方法,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了解变化的原因然后在写作时把变化写出来。

【拓展阅读】

小青蛙历险记

 

  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青蛙,欢快地唱着夏之歌,在田里蹦蹦跳跳地捉害虫。

 

  突然,一只罪恶的黑手把我紧紧抓住,扔进一个漆黑的口袋里,里面已经装着我的很多同胞,我们悲惨地叫着。接着又把我们扔上汽车。

 

  不知过了多久,我们听到了秤杆和秤砣的碰撞声,又听到数钱声,原来这些忘恩负义的人,要把我们卖了,做人类的盘中餐,我们为人类捉害虫,保护庄稼,他们却要吃掉我们,他们会后悔的!

 

  我们被卖到一家餐馆里,正当厨师要把我们杀掉时,突然听见一声:“住手!”原来是两位执法人员来了,他们说:“青蛙是有益动物,不能伤害它们。”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回到了思念的故乡,大家呱呱地叫着,好像在说:“谢谢你们!”这时,在田野里又听到优美动听的夏之歌了!

读后思考:本文跟《一个小村庄》有什么相同点,哪里有有不同?找出两个不同之处。

 路旁的橡树

【字词积累】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如“延”应读:yán,“楔”应读:xiē。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

 按照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用关键的词连接复述课文内容。

【拓展阅读】

《蓝鲸的眼睛》(作者:冰波)

 

语文园地

1、单元回顾

指导学生通过回顾课文打比方的句子,再读下文,学习:怎么“打比方”

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我的发现”安排了这样两组句子:

1)蒲公英的花可以张开、合上。

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2)一棵高大的橡树挺立在路旁。

一棵高大的橡树就像草原的哨兵,挺立在路旁。

我们发现了,每组的第二个句子,都使用了“打比方”地方法。

在《翠鸟》一课,课后安排了这样的一个练习题目:“我们交流交流,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句子,哪个写得更好,好在哪儿?其中一组是:“翠鸟蹬开苇秆,很快地飞过去。翠鸟蹬开苇杆,像箭一样飞过去”。第二句也使用了打比方的方法。

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中,我们读过了大量打比方的句子。比如:《翠鸟》中“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秀满了花纹。背上的羽毛喜爱哪个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燕子》中》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路旁的橡树》中“它是那么粗壮、解释、挺拔,就像草原上的哨兵一样。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是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这些句子,都是在通过打比方来形象地说明了某种事物的特点。

运用打比方的方式来写,好在哪里呢?我们看,在课文中,作者都是把具体事物比作了常见的、熟悉的事物。“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形容飞得极快,射出去的箭多块,鸟飞的就多快。采用比较的方式,将这句话与“翠鸟离开苇杆,很快飞走了”,同样表达飞得快的意思,但到底非得多快?表达得是不很清楚的。。

作者将路边的高大橡树比作了哨兵。为什么要比作哨兵?一是挺拔的样子,二是橡树能够保护草原,作者这样写就表达了哨兵的赞美和喜爱。而这是“一棵高大橡树挺立在路旁”这样的写法所不能表达出来的意思。

我们写文章,也可以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怎么用?

首先,我们要思考要写的事物具有怎样的外形特点,然后,再想一想:身边有哪些人们熟悉事物也具有这样的特点,这样,就可以打比方了:用“眼前要写的事物”像“哪些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方式来写下来。当然,如果你要表达喜爱的感情,你就要选择人们非常喜欢的熟悉的事物;如果你要表达憎恶的感情,你就要小心选择人们憎恶的熟悉事物。

2、语言积累——日积月累和读读背背。

3、在综合学习基础上,完成口语交际和习作,练习用比较明白的话,把环境污染的现状与危害、想法,写清楚。

【拓展阅读】

环境保护的诗歌六首

http://www.docin.com/p-1731538599.html

每人至少背诵下一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