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教学目标细化资料
(2017-11-21 08:06:23)| 分类: 单元教学目标 |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教学目标细化资料
25 矛和盾的集合
【字词的积累】
1、
关的形近字、多音字。
识字:鼓励学生在预习中自学生字,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标出不认识的字,凭借字典,读准字音,感知字义。重点指导以下字的读音:“手持”读“chí”、“坦克”读“tǎn” 、兵,读“bīng”。学生通过形近字的比较,加强记忆,如:持和挂 炮和跑 担和坦 神和伸 般和船;“盾”的左上方是两笔,不要一笔写下来;“兵”的笔顺是 亻 兵,提醒学生不要写错。
2、
“矛”最后一笔撇不要丢掉。
“功”右边是“反文”而不是“力”。
“盾”的左上方是两笔,第一笔撇,第二笔竖撇。不要一笔写下来。
“兵”的笔画顺序:
撇、竖、横、竖、横、撇、点
“战”右边的“戈”横向上扬,斜钩充分伸展。
“龟”字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字源识字,从而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及对汉字的热爱。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及句段背诵】
练习一边读一边想,在读懂词语和句子的过程中,读懂课文。
1、读课文1-4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读懂“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剌来”和“左抵右挡”来理解“难以招架”的意思;引导学生能够联系上文相关句子理解“固然……却”所表达的意思。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懂1-4自然段合起来讲了坦克发明的过程。
2、读课文第5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词语“庞然大物”的意思,联系下文的“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理解前面的“大显神威”的意思。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读懂段的意思。
3、读课文第6自然段,联系全文和生活经验理解结尾“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4、引导学生按照“发明过程——实际应用——引发道理”的顺序复述课文。
【表达学习】
1.学习表达一个事物有优点又有缺点的表达形式
掌握句式“固然······却······”文中的句子是“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的进攻呀!”作者在这里用“固然”表示肯定优点。用“却”来表示一种语气的转折——作者要强调的是这种事物存在的缺点。为了将“缺点”表达的让读者清楚明白,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将藏在壳里的人比作“缩在里面只能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蜗牛或乌龟都缺少积极的进攻能力。
2、学习因果关系的表达形式
“谁善于······谁就······”,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前面讲的是优良的做法与思考,后面讲述这种结果之间的关系。将“谁善于······谁就······”换成“因为······所以······”让学生朗读中体会作者在态度上强调了“善于”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欣赏、赞叹的态度。
3、
4、学会用“加法”来解决问题
生活中,我们要善于一种工具的不足,尝试着用“加一点”的方法不断的不断的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丰富独特的生活素材)。
学习参照《矛和盾的集合》
练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可以拆装的玩具,看看能不能用“加法”为这个玩具加上点什么,增加它的功能?先跟同学一起讨论,然后用加法改装,检验效果。然后,把“加法”的过程和方法记录下来
4、
26 科利亚的木匣
【字词的积累】
1、
2、
3、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
练习一边读一边想,在读懂词语和句子的过程中,读懂课文。
1、 读课文1-4自然段,查字典理解“决定、躲避”,引导学生抓住动词“放、盖、踩、撒、”体会木匣对科里亚的重要,通过比较妈妈和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体会作者写妈妈埋木匣的用意。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读懂几个自然段合起来的意思,引导学生提炼概括小标题:埋木匣。
2、 读课文5-12自然段,引导学生联系“挖呀,挖呀......朝左边挖,朝右边挖。”理解“仍然”的意思。联系“科里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理解“果然”的意思。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读懂几个自然段合起来的意思,引导学生提炼概括小标题:挖木匣。
3、读课文13自然段,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年。科里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理解“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
4、学生能够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的顺序复述课文。
【表达学习】
1、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1)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先写科里亚埋木匣,然后交代埋木匣的原因。
读课文第一至三段,体会先写事情的结果再交代原因在文章内容中所起的作用。
(2)读课文科里亚挖木匣的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将科里亚挖木匣--没有--动脑筋--挖出木匣--得出结论写清楚的。
27 陶罐和铁罐
【字词的积累】
1、
2、
3、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
练习一边读一边想,在读懂词语和句子的过程中,读懂课文。
1、读课文1-8自然段,引导学生能够借助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以及表现出来的铁罐的性格特点。比如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奚落”一词的含义,并联系下文体会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在理解“傲慢、懦弱、轻蔑、恼怒、相提并论、羞耻”等词的意思的基础上,抓住本文对铁罐的神态描写,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礼;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谦虚、争辩、和睦相处”等词的意思,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人的心理,从而体会陶罐的谦虚友善的性格特点。
2、读课文9、10自然段,引导学生查字典理解“流逝、覆灭”两个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读懂两段话的意思。
3、读课文11-17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也掘了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再次感受陶罐的性格特点。
4、学生能够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内容,复述这个故事。
3、引导学生通过陶罐和铁罐的故事感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阅读拓展】
叶圣陶先生的《古代英雄的石像》或其它童话故事。
【表达学习】
1、
学生能够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这篇寓言故事中,作者采用了对比的方式,刻画人物特征。铁罐是狂傲、无理、藐视陶罐的。陶罐是谦虚、克制的。
2、
28* 狮子和鹿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
1、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了解文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学生能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借助“精美别致,美丽的珊瑚,太细,配得上,抱怨,”体会鹿对自己的角的赞美和腿的抱怨。
3、学生能够结合课文最后一段“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不要只追求外表的华丽,而要注重内在。
【阅读拓展】
《语文园地七》
1、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每组反义词的意思,并积累词语:
傲慢—谦虚
2、学生能够通过查词典和相关资料,了解关于谚语的知识,理解谚语的意思,体会谚语的作用,并积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学生通过小组查阅资料,交流,拓展积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3、学生能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识字。
词语:竹笛、说谎、海港、木棍;愤怒、袜子、捆书、妇女;
识字:慌、笛、棍、港、愤、袜、捆、妇。
并通过查字典等方式为生字拓展词语。
4、积累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