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教学目标细化资料

(2017-10-27 10:37:27)
分类: 单元教学目标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教学目标细化资料

17 长城

【字词积累】

1、 读准字音: 垛子duǒ      瞭望liào

    2、记忆字形:旋,右边注意不要写错。隔字右下部分里面是一横。屯,注意笔顺,第二笔和第三笔分别是竖折,竖,不要写成一笔。

3、新词积累: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陡峭   凝结  气魄雄伟   智慧

【阅读能力训练】

在读懂字词的基础上,练习一边读,一边概括自然段的意思,《长城》总共四个自然段,前两个自然段是看到的,后两个自然段是想到的。

练习联系上下文、一边读一边想,在读懂词语和句子的过程中,读懂课文。读到最后一段,在查字典的基础上,明确“气魄雄伟”“奇迹”的意思。随着一路读下去结合课文有关句子体会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奇迹”。

2、带着问题读书——思考:长城“奇”在哪里?地理位置之奇,“崇山峻岭”之间;长度之奇,“蜿蜒盘旋”有一万三千多里;建造之奇,不借助任何设备,肩膀和双手建造而成。

读懂词语如: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等(垛子就像盾牌一样可以躲避敌人的进攻,瞭望口可以安全地观察敌情变化,射口可以用来放箭射敌,城台则可用于屯兵,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理解长城对我国古代防御的重要性。再结合开头“一万三千里”和第三自然段句子“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读懂“多少……”的含义,体会建造长城的不易。

3、读懂文字中作者要表达的感情。“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这句话中的“站”“踏”“扶”为什么不用“走”“踩”“摸”?读一读,就会发觉如果改了,长城那种厚重,庄严,对长城的那种敬畏的感觉就读不出来了,感受作者那种肃然起敬的感觉。朗读,读出作者的肃然起敬和自豪之情。

【表达学习】

1、见闻与联想的巧妙结合。

课文根据长城气势雄伟的远景和高大坚固的近景,采取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先写见闻,再写联想的写作方法。那么作者是如何把看到的和联想巧妙结合的呢?我们看课文第三自然段: 远看,会想到什么?近看,“站在长城上”会想到什么?“踏着脚下的方砖”会想到什么?“扶着墙上的条石”又会想到什么?看到“两三千斤重”的巨石又会想到什么?外国人看到长城,会想什么?会“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会想到“流血流汗”,会想到“劳动人民的智慧”,会想到这不是普通的城墙,会想到中国人了不起。这才是“奇迹”,是世界的“奇迹”。写联想,由现实到历史,一种自然而然的逻辑顺序。

2、 如何把想表达的感情写出来?

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那么,作者不是用一遍一遍的重复呐喊把长城喊成奇迹的。而是用了两种方法。第一,是它的数据说明。这篇文章中出现了太多的数据,比如:“一万三千多里”、“一百多里”、“五六匹马”、“两米多高”、“三百多米”、“两三千斤重”等等,大量的数据运用说明什么?精确,精准。长城如此神圣,不允许你对它有丝毫的扭曲和夸张,它是什么就是什么,它甚至不需要形容词。这是句法上的第一个特点。第二,是它的还原比较。 “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这种写法叫还原比较。哪里是“还原”呢?“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这是作者看到的吗?不,这是作者想到的,这叫“想象还原”。把五百年前、一千年前的画面和场景通过自己的想象还原出来。还原以后呢?比较。“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这叫比较。通过还原比较,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长城施工的艰难。无数肩膀,无数双手,无数汗水,无数鲜血,无数个生命才筑就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读着这些数字,这些句子,你自然而然的会从内心发出感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完成如此壮举,“长城真的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拓展阅读】资料袋——我国世界遗产名录

 

18 颐和园

【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橫槛,jiàn,区别于门槛kǎn。几乎,jī,多音字。几(jǐ)个

2、记忆字形:殿,廊,雕,笔画较多,书写时要细心。雕,右半部分是四横,书写时要注意。

3、新词积累:神清气爽  金碧辉煌  葱郁   隐隐约约  姿态不一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及句段背诵】

在读懂字词的基础上,练习一边读,一边概括自然段的意思,读懂课文                                                                                                                                                                                                                                                                                                                                                                                                                                                                                                                                                                                                                                                           介绍了“颐和园”的三处景观:一写长廊,二写万寿山,三写昆明湖。

1、 锻炼“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第二自然段用“700多米”“273间”“几千幅画”等具体、翔实的数字,体会长廊的长,数量多,绘画的美。结合“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体会长廊的设计者的智慧和工匠们的技艺高超。

2、 练习一段一段的读下去,读第四自然段,抓住“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个比喻句和“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中的“滑”去感受湖面的静和清。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可以用“改”的方法,去感受“滑”字的妙处。感受昆明湖面的静和清。

 3、第五自然段,抓住“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来理解十七孔桥的美。可以结合图片,去看看桥栏杆上的小狮子,结合朗读,感受十七孔桥的精致美。

     4、“结合课后思考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动词,感受文章                                                                                                                                                                                                                                                                                                                                                                                                                                                                                                                                                                                                                                                                                                                                                                                                                                                                                                                                                                                                                  “移步换景、按照游览顺序”的记叙方法。

    5、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表达学习】

怎样才能把游览顺序写的清楚、明白、顺畅。

读完课文后,能够很清楚的了解到作者游览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先到哪儿,再到哪儿,非常清楚。可以让读者很流畅的画出作者的游览路线。为什么我们的在写游览的文章时就会说不清道不明呢?

我们可以把文章修改一下,去掉一些动词,比如“进了”“绕过”“走完”等等,再读课文就会发现课文变得就像我们平时的习作一样,绕的人稀里糊涂。再读原文,就会发现这些动词就是作者脚步的移动,眼睛随着脚步的移动看到了不同的景物。看似不起眼的一些动词,却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也正是我们习作中忽略掉的。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把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勾画出来。“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长廊,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作者就是这样,按照“先看了哪儿的什么景物、再看了哪儿的什么景物、最后看了哪儿的什么景物”的游览顺序,把景物介绍得清楚、具体。

 

【写作练习】

选择你游览过的一处景物,按照游览顺序说一说你都观察到了什么,并写下来。

写景物时应该注意的是,按游览顺序写,应该把“在哪儿看,看到什么位置(地点)的景物交代清楚,让读者知道“你”和“景物”的位置。如作者写“佛香阁”和“排云殿”,作者先交代“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有交代“佛香阁耸立在半山腰“。这样,读者对”你“和”景物“的位置就很清楚了。

 

19 秦兵马俑

【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一乘sheng(四声)

    2、新词积累:南征北战  所向披靡  久经沙场  神态自若  跃跃欲试

【阅读能力训练】

     一段一段的读下去,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大的规模;边读书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是如何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了各个兵俑鲜明的形象,从而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单元整理

学习作者如何观察,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感受到的情感用文字表达出来

《长城》最大特点就是“见闻和联想结合在一起来写”。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用数字,用平实的文字为我们描绘出了长城历尽千百年的沧桑,把自己观察到的每一个点都精准的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同时写出了自己的联想。用还原再现的手法为我们呈现了古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智慧,用写实的手法为我们展现长城的凝重和沉稳。在这古今的穿插当中使读者感受到了长城带给我们的震撼,表达出了一个炎黄子孙面对长城时心底的崇敬和呐喊。

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来写景。《颐和园》是一篇经典的按照游览顺序来写景的文章。作者先写进园时看到的“长廊、长廊两边的花”;再写出了长廊,来到“万寿山”时看到的山上的景物——“佛香阁、排云殿”;接着作者写站在佛香割上看到的“树木、宫墙、昆明湖”;最后写来到“昆明湖”,看到“周围饿树木、湖中型的小岛、湖岸与小岛间连着的十七孔桥”。

作者就是这样,按照“先看了哪儿的什么景物、在看了哪儿的什么景物、最后看了哪儿的什么景物”的游览顺序,把景物介绍得清楚、具体。

学习作者观察景物的方法。三篇文章都有观察,仔细读文可以发现,无论观察什么,作者都非常细致,大到外观,小到人物表情(秦兵俑)、廊柱花卉、砖石垛口都有详细的精准的观察,这样才可以在表达时用词准确,每一个表达出来的数字、词语都是作者细致观察的结果。

【习作指导】

本单元习作建议参照两种方式。

 一、以参观者的身份为大家介绍一处景点。

参观者可以按照游览顺序,“先看了哪儿的什么景物、再看了哪儿的什么景物、最后看了哪儿的什么景物”的游览顺序,把景物介绍得清楚、具体。在介绍时要加进去自己的联想和感受。

二、以小导游的身份为大家介绍一处景点。

1、先选定一处世界遗产并对它进行研究。

这处景观建造在哪里?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这出景观是什么时间形成的、怎样形成的?景观总体上包括哪些内容?这处文化遗产最值得人们看一看的是哪些内容。——为什么值得看?这些文化遗产给人的思考、启示,可以学习《长城》、《兵马俑》联想的方式,去思考。

2、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导游词。

撰写导游词时要注意,要介绍每一处景观的特点,有什么来历或者故事以吸引游客,联想的内容就不宜出现。

3、班内召开一个“模拟世界遗产参观导游介绍”展示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