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教学目标细化资料
(2017-10-27 10:37:27)| 分类: 单元教学目标 |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教学目标细化资料
17 长城
【字词积累】
1、
读准字音:
垛子duǒ
3、新词积累:崇山峻岭
【阅读能力训练】
在读懂字词的基础上,练习一边读,一边概括自然段的意思,《长城》总共四个自然段,前两个自然段是看到的,后两个自然段是想到的。
练习联系上下文、一边读一边想,在读懂词语和句子的过程中,读懂课文。读到最后一段,在查字典的基础上,明确“气魄雄伟”“奇迹”的意思。随着一路读下去结合课文有关句子体会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奇迹”。
2、带着问题读书——思考:长城“奇”在哪里?地理位置之奇,“崇山峻岭”之间;长度之奇,“蜿蜒盘旋”有一万三千多里;建造之奇,不借助任何设备,肩膀和双手建造而成。
读懂词语如: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等(垛子就像盾牌一样可以躲避敌人的进攻,瞭望口可以安全地观察敌情变化,射口可以用来放箭射敌,城台则可用于屯兵,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理解长城对我国古代防御的重要性。再结合开头“一万三千里”和第三自然段句子“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读懂“多少……才”的含义,体会建造长城的不易。
3、读懂文字中作者要表达的感情。“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这句话中的“站”“踏”“扶”为什么不用“走”“踩”“摸”?读一读,就会发觉如果改了,长城那种厚重,庄严,对长城的那种敬畏的感觉就读不出来了,感受作者那种肃然起敬的感觉。朗读,读出作者的肃然起敬和自豪之情。
【表达学习】
1、见闻与联想的巧妙结合。
课文根据长城气势雄伟的远景和高大坚固的近景,采取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先写见闻,再写联想的写作方法。那么作者是如何把看到的和联想巧妙结合的呢?我们看课文第三自然段: 远看,会想到什么?近看,“站在长城上”会想到什么?“踏着脚下的方砖”会想到什么?“扶着墙上的条石”又会想到什么?看到“两三千斤重”的巨石又会想到什么?外国人看到长城,会想什么?会“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会想到“流血流汗”,会想到“劳动人民的智慧”,会想到这不是普通的城墙,会想到中国人了不起。这才是“奇迹”,是世界的“奇迹”。写联想,由现实到历史,一种自然而然的逻辑顺序。
2、 如何把想表达的感情写出来?
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那么,作者不是用一遍一遍的重复呐喊把长城喊成奇迹的。而是用了两种方法。第一,是它的数据说明。这篇文章中出现了太多的数据,比如:“一万三千多里”、“一百多里”、“五六匹马”、“两米多高”、“三百多米”、“两三千斤重”等等,大量的数据运用说明什么?精确,精准。长城如此神圣,不允许你对它有丝毫的扭曲和夸张,它是什么就是什么,它甚至不需要形容词。这是句法上的第一个特点。第二,是它的还原比较。 “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这种写法叫还原比较。哪里是“还原”呢?“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这是作者看到的吗?不,这是作者想到的,这叫“想象还原”。把五百年前、一千年前的画面和场景通过自己的想象还原出来。还原以后呢?比较。“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这叫比较。通过还原比较,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长城施工的艰难。无数肩膀,无数双手,无数汗水,无数鲜血,无数个生命才筑就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读着这些数字,这些句子,你自然而然的会从内心发出感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完成如此壮举,“长城真的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拓展阅读】资料袋——我国世界遗产名录
18 颐和园
【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橫槛,jiàn,区别于门槛kǎn。几乎,jī,多音字。几(jǐ)个
2、记忆字形:殿,廊,雕,笔画较多,书写时要细心。雕,右半部分是四横,书写时要注意。
3、新词积累:神清气爽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及句段背诵】
在读懂字词的基础上,练习一边读,一边概括自然段的意思,读懂课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