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匆匆》教学设计
(2017-02-11 05:12:08)分类: 阅读教学设计 |
2015春同备一节课六年级下册《匆匆》文本赏析
丰登坞小学
《匆匆》【朱自清】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确乎”:的确,确实。“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这句话应该是作者“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之后的感受。我们不妨把自己当成作者去感悟一下:“……一个春日的早晨,
站在窗前,看着春燕南归、杨柳枯荣、花谢花开,本来是让人充满希望的,然而想到: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能寻觅到它的踪迹……然而当我们极力的想要搜寻自己的“过去的日子”的踪迹,可它却悄无声息的“溜去”——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想要伸手把它留住,却寻他不着……”时间是无情的,生命还有多久,留不住也看不到,所以——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所以——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多么的无奈与惋惜啊!这一自然段实际上是作者对自己过去的日子回忆时的感受,作者感受到时光流逝的匆匆,感受到时间之无情、生命之短暂,使作者不禁“头涔涔泪潸潸”了。时间究竟是怎样的“匆匆”呢?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新奇的比喻、极度的夸张,把“自己八千多日子”比成“一滴水”,和像大海一样浩瀚的时间之流相比,自己的日子就像“针尖上的一滴水”落在大海里,更加突出了自己的日子消失的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作者用这样的比喻,把本来抽象空灵的时间就给形象化了,而且给人以诗意、美感!】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感受到时光匆匆的作者,没有停止思考,他不停的思考:日子究竟是怎样匆匆流逝的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这里作者把太阳人格化了,她像一个青春年少的姑娘,悄悄的从诗人的身边走过,随着太阳的“轻轻悄悄地挪移”,作者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了”】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作者用排比的方法列举了一天当中一系列生活中的小事,用一天的具体感受来反应时间的流逝:洗手、吃饭、默默时、遮掩时、天黑时、睁开眼、叹息时……时光无时无刻不在流逝,而且和我们的生活如影随形,遮挡不住、挽留不住……无奈,只能——“掩面叹息”,而“掩面叹息”的时候,时光又在“叹息”中流逝。这样的排比突出了时间无时无刻都在流逝的特点。再来看这几个动词:时间它能
“跨”,能“飞”,能“溜”,能“闪”,俨然一个淘气的小精灵,这样写更加形象、生动,也更加让我们感觉到光阴的留不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没有察觉到他的时候,他“过去”了,而当“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他反而“跨过”、“飞去”、“溜走”,“闪过”光阴流逝的节奏越来越快,让人“茫茫然跟着旋转”,让人“掩着面叹息”,作者的这份迷茫、这份留恋、这份无奈,怎能不引起我们的共鸣!】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和第三自然段相比,第三自然段作者以一天为例,列举了生活中的一系列细节,日子就是在这些生活当中看似平常的小事中流逝的,而第四个自然段作者做了高度的概括,,回顾自己的过去的“八千多个日子”,“
如轻烟”被“微风吹散”,“
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作者把时光的消逝比喻成“轻烟被吹散”、“
薄雾被蒸融”,这样的比喻新奇、充满诗意,同时让时光的流逝更加具体可感。游丝:蜘蛛所吐的丝。“游丝样的痕迹”写出了作者发现时光匆匆流逝,自己无所作为的无奈与惆怅。】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两个“赤裸裸”,前一个很显然是光着身子从娘胎里来到这个世界,而后一个“赤裸裸”,则只自己对别人、对社会毫无贡献的离去。“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是作者发出的有力的感慨,是作者的点睛之笔,隐含在作品里的是那种不甘虚度光阴、力求有所作为的精神!可以看出,作者深深的不满于自己尽在“徘徊”之中!】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再次追问,非常的有力度,呼应开头。纵观全文,作者用了十一个问句,问而不答,引人深思,唤起人们对于珍惜时间、有所作为的思考。】
教学设计
陈香华的修改稿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预习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提高和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了让学生做好课前的准备,为更好地进行课堂学习做好有效的铺垫。
1.按照预习要求认真预习课文
2.课文中有哪些地方你读不懂,提出来。(可以在文本中勾画,并提出问题)
二、初读感知
设计意图:①让学生读懂题目意思,了解作者。引导学生积极走进文本,激发学习兴趣,激起阅读期待。②检查学生自学效果,检查学生预习的有效性,从整体感知课文。③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以便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
1.揭示课题:
预设:
(1)首先,让学生谈一谈“匆匆”是什么意思,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匆匆”一词;然后,引导学生结合预习课文,体会作者所说的“匆匆”指什么。
(2)朱自清,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代表作品:《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均以诗意盎然著称于世。
2.检查预习:
(1)小组内分段朗读课文,教师巡视,鼓励学生随时正音,重点强调“挪移”、“涔涔”“尽管”“徘徊”“薄雾”的读音。(鼓励学生认真倾听,对易错的进行强化,多读几遍)
(2)听写词语:挪移、蒸融、游丝。(每个小组选一名学生到黑板写,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写。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及时指导,蒸、融这两个字重点指导)
(3)鼓励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一起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结合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进而理解句子、段落以及课文内容。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有联系的词语归类,综合起来理解。)
预设:
学生提出的词语可能有:
一去不复返 确乎 空虚 涔涔 潸潸 轻轻悄悄 挪移
茫茫然 凝然 伶伶俐俐徘徊 蒸融 游丝 赤裸裸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4)理清文章叙述顺序,了解文章大意。(先小组内交流,再代表本小组发言,其他同学进行更正或者补充,老师及时点拨或讲解。要求学生能够用简单的一两句话说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课文先讲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然后写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5)提出不懂的问题。(鼓励学生树立提出问题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预设:作者怎样写出时光来去匆匆的?作者是怎样表达……感情的?
(学生可能不能围绕重点提出问题,可以布置学生完成课后思考练习2和3为第二课时做好铺垫)
第2课时
三、深入感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学与讨论,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时间的“匆匆”,懂得珍惜时间。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学习作者是怎样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
• 出示学习提示:
1.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谈感受。教师重点指导感悟表达方式,指导感情朗读。
预设:
(1)运用排比和对比: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排比的句式描写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然后,通过将这些有去有返的事物与时光的一去不复返作对比,强调了时间的一去不返的特点。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通过让学生自读、想象,进而理解作者用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组成排比——洗手、吃饭、默思,“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是为了让我们体会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时间随时随地、无时无刻在我们不知不觉中便飞快地过去了。这样的表达,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多么焦急、无奈呀!
在学生体会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之后,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和模仿句式的方法再次体会作者用“排比”的快节奏来表现时光匆匆、一去不返,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比喻
品读第二自然段中“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这一部分,相机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读,欣赏语言,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的表达方式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感到焦急、伤感、惋惜。
通过小组读书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弄明白,作者运用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3)反复的问: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通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从反复的提问中体会时间一去不复返,及作者对时光匆匆而过的焦急和不知所措。
然后结合文章中其他提问,引导学生综合起来体会反复追问对表达作者因为时光流逝而焦虑和对自己无所作为的惭愧与不甘心的情感所起的作用。
我们可以用高主任常说的“增删掉改”中的“删改”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
“同学们,大家认真读一读,作者提问了多少次?十一次啊,这样不罗嗦吗,如果就在文章开头和结尾两处提问,也能表达作者的焦急和惋惜啊,我们把其他的提问去掉可以不?为什么?”这样用删改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反复提问对表达作者内心的焦虑、不安,对自己的期待的重要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我们在指导学生交流阅读感受的同时,指导感情朗读要贯穿始终。
(二)背诵课文
在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可以请背得快的学生谈谈自己的经验,一直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和提高。
四、学习总结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会总结和提炼,学有所得。
学完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鼓励引导学生从感悟人生道理和表达方式两方面学生总结提炼。所谓“文以载道”,我们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生感悟,学习这篇文章还有一个任务就是领悟文本蕴含的道理,即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而且稍纵即逝,要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另外,学生可能会谈到首尾呼应,谈到叠词,要及时鼓励学生会学习。)
五、阅读拓展
设计意图:更多地品读美文,积累语言,提升语文素养。
1.熟读课后《长歌行》
2.阅读朱自清其他作品(《春》《荷塘月色》《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