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年级“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与“复述”的教学
(2014-01-02 14:05:24)| 分类: 阅读教学研究 |
谈中年级“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与“复述”的教学
高启山
课标对中年级阅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再就是越位。刚刚上三年级,教师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将自然段的段意连接起来,简述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让学生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我想,问题就出在我们的老师对中年级课标中的两项要求理解不到位,目标达成度的要求把握不到位,“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与“复述课文”两项要求之间的关系不清楚。
“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个学段的要求。四个学期,达到什么程度?怎样算是初步把握?
原来的语文教材(人教版),在这方面有序列化的训练要求:从读懂句子开始,到读懂自然段内个句子之间的联系,能够给自然段划分层次,概括自然段的段意。这是整个三年级的要求,而在五册结束完成“读懂句子之间的联系”,六册结束完成概括自然段段意的训练。四年级,则从“读懂自然段之间联系”开始,学习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最后学习“连接段意”的方式来练习“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应该实在把握了各结构段落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抓住主要内容的训练”,我以为,这是“初步把握主要内容”目标要求的度。
但是,原来语文教材安排的这些都“重点训练项目”(过去也叫读写例话),虽然注重了“序列”,却导致了教师教学中的“机械”——语文本身是整体的,而我们的训练,却被“序列”固定在了某些部分上面,从而使得语文教学变成了“机械分析”。所以,现在课标作了修改。只是,这样修改后,训练目标怎样一步步达成,变得模糊起来。
这里就需要思考一下:中段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与高段“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是什么关系?从这个对比中,我们或许能够得出这样的认识:初步把握,并不要求学生能够“把握梗概、简单描述”。
复述,是一种陈述性知识学习策略。一般而言,复述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记忆。从语文的角度来说,复述的前提是对各部分内容的初步把握,复述的要求就是能够用自己的话把原文内容讲下来。从复述的类型来讲,有“依文复述(拿着课本来说)、离文复述(丢下课本复述)、详细复述(接近课文内容原貌)、抓重点复述(重点内容说的详细,次要内容说的简略)、简要复述(说出故事梗概,让人能够听得明白大意就行),创造复述(在复述原文重点的基础上,谈出自己的思考;改变原文的叙述顺序、叙述方式等)。
就语文教学来讲,课程标准关于“复述“,是第二阶段针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的要求——能够复述大意。而反映在教材中,则以“讲故事”的方式来体现的。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课后要求“我来讲讲这个故事”;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恐龙飞翔蓝天的演化过程过程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根据课文想象一下,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的说一说。”这样的要求,并不是每篇课文都有,但是,从教材安排在两个年级课后的“复述”要求看,从开始的讲故事到后来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反映了复述要求的变化。
我们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复述的训练,对口语表达能力锻炼、对语言积累和故事素材积累是很有帮助的。但是,作为掌握陈述性知识的一种学习策略,或者说是一种学习方式,目标指向“记忆”,在语文教学中,难道是要通过复述来促使学生记忆叙事性文章内容吗?教材中并不是所有叙事性作品的课后题目都安排复述,这是为什么?难道是为了减轻负担?课后没做安排的叙事性作品教学,需不需要复述?如果需要,安排在什么环节?另外,提出了了“复述”的,在几个题目中也不是排在最后,那么,在课堂上,安排在什么时候进行复述训练?
这需要我们来研究一下“初步把握课文大意”和“复述”之间关系的问题。
能够用自己的话抓住重点复述乃至简要复述,前提是对课文内容从整体把握到对主要内容进行把握,在此基础上能够说下来。“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一种能力要求,是一个并不要求简要“概括下来”要求,及:允许学生逐步从说的比较详细到能够抓住主要内容说的相对简单。从前面的描述,我们发现:两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初步把握主要内容”与“复述”,在程度要求上,是近乎一致的。而且,都属于对课文内容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因此,在这里我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对课文内容的进行把握、乃至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初步把握,是可以通过复述来完成的。
学生在读通课文文字的基础上,如果能够复述下来,逐步做到用自己的话抓住重点复述下来,基本上就算是读懂了内容,“初步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把握内容是“内在过程”,复述乃至抓重点复述、相对简要复述,是内在思考过程的外在表现。学生只要能够复述,标志着学生内在学习过程的完成和能力达标显现。
因此: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一般不需要我们像过去那样“一个段落一个段落的领着学生读议分析,问很多问题让学生照着课文回答”,只要字词都理解了,句子意思都读明白了(有些生词可能是字面上的理解,更深一层的意思还需要到课文中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品悟),我们就安排学生自己练习复述,按照四个层次进行训练:第一是要基本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第二是能说出课文的主要情节;第三是能够适当地引用原文;第四是适当添加复述者的评论。三年级一开始,第一个轮次的复述,应该是依文本复述,就是学生读完1、2遍课文后,让学生拿着课本进行复述,把书上的话变成自己的话,可以比书上说得简单,这个轮次之后,可以尝试着让学生脱离文本复述,这次复述比第一个轮次要简单些,简单到什么程度,能说出课文的主要情节,不必照搬书上的话,适当引用原文。这是三年级的复述要求,到了四年级,(如果三年级一个学年我们有了这样扎实的训练,四年级复述就会轻松多了。)还是复述的目标要求,但要简单些说出故事情节,初步适当说出自己的评论,从而为高年级“把握主要内容”打好基础。不仅是叙事性作品,我们可以这样完成,散文和说明性文章,也可以这样安排。
但现在老师们针对这个目标要求,肯定遇到一个问题,尤其三年级的学生,没练过,不会复述怎么办?这就得老师给他们搭台阶。怎么搭?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第一朵杏花》、《倾斜的伞》、《金色的蒲公英》等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学生提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怎样发生的,结果怎样,或先发生了么事,接下来,最后怎样?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一步步梳理文章主要的故事情节。对于故事性不强的文章,比如《五月的田野》、《蝴蝶的家》这样带有抒情色彩的文章,可以帮着学生逐段抽取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来理清文章脉落,了解主要内容。现在可能有的老师要问“是不是我们每篇课文都要求落实这项目标,让学生复述?”我想应该是这样的,因为这正是在常态课中,落实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也有可能老师有这样的想法:第一课时让学生复述,用时一定长,会不会影响进度,要两课时完成的一篇课文,现在要三课时来完成?我想老师在落实这项目标的时候,就会体会到,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抓关键句子,了解故事情节的过程,也就是在研读文本呢,文章基本内容他在梳理的过程中就读懂了,比让学生读完一遍课文之后,就让他围绕一个整合性的问题就去研读体会,效果会更好。前两天在新城道小学和冯校长、段主任、刘红梅老师一起做了一次文本细读,四年级《蝴蝶的家》。我们经历了这样一个读书的过程,依文本复述,在此基础上,提炼每段的意思,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走过这样一个轮次之后,冯校长和段主任由衷说,这个过程学生已经把文章学明白了。再让他去品词析句就水到渠成。
有的老师引领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非常不错。一位老师教《准时的登陆表演》,第一遍学生自由读书,勾生字,生词之后,老师提炼了本课的几组词语,第一组描写地点的,第二组是描写仙企鹅的,第三组是描写登陆表演的,第四组是描写游人的。学生读词,理解之后,老师让学生试着把这几组词语连起来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的铺垫非常自然,学生很流畅地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也看到一些名师大家的课,往往有这样的环节,把文章中的重点词语抽出来,让学生先读一读,体会一下。老师们观摩这些课,要学习的不是他有这个环节,而是要先弄明白他为什么设计这样的环节,往往抽出来的这些词,就是文章的“魂”。07年12月份在北京听了一节北京版三年级的课《小蝴蝶花》,当时老师把描写小蝴蝶花心情变化的词抽出来,让学生边读边体会,什么时候它有这些变化,连起来说一说,然后顺势围绕小蝴蝶花的心情变化展开教学,课堂效果非常好。回来之后,下乡听课,发现老师们也把课文中的关键词抽出来,然后记学生读一读。读完之后,不管它们了,这样这个环节的设计就没有意义了,我们说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
这是从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入手,帮学生梳理主要内容。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先生在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这样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师:(读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大家想想题目为什么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上面加引号。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是一个人说的话。说的话要加引号。师:不是一个人说的,是两个人分别说的话。是不是?是借别人说的话。借过来,就要加引号。“精彩极了”是谁说的?(生:母亲)“糟糕透了”是谁说的?(生:父亲)两个极端的断言。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母亲会说这句话?生:巴迪七八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的时候,母亲鼓励他。师: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谁,怎么说的?生:在巴迪七八岁的时候,在巴迪写第一首诗的情况下,母亲用“精彩极了”来鼓励他。师:就说了四个字,还有吗?课文里语言信息都要用到啊!生:巴迪七八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那是一首很糟糕的诗。但是他的母亲鼓励他,装着眼睛发亮,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这首诗精彩极了。”师:你说得好极了。读题目。这个环节贾老师引导学生扣住题目说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意在指导学生在复述课文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可谓是一箭双雕,扎实有效。
以上结合课标要求和具体课例,我们谈了中年级“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复述课文”(也就是整体感知)这个环节应该怎么落实,落实到什么程度,那低年级整体感知落实到哪个度?可以偿试着让学生讲一讲这个故事,一个学生讲不下来,可以几个学生合作着讲完,老师还是可以搭台阶,一步步领着学生去讲。一开始学生有困难这是肯定的,训练一段时间以后,学生会一天比一天有起色。从二年级上学期开始,有些课文后面就要求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揣摩编者的意图,不就是为三年级的复述在打基础吗?那到了高年级,整体感知的环节就可以这样去落实,在学生复述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说得简炼些,再简炼些,再后提练成四、五句话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标中对各段的阅读要求都是这样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
“用复述的方式来进行初步把握主要内容的训练”,避免了过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琐碎、没有价值、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自主自主意识不能得以发挥的弊病,还课堂时间给学生自己,让他们去读书,去思考,去练习表达,教师针对性的给予指导。教学变得简单起来,同时也能够为接下来引导学生学习品味语言的精妙奠定了物质基础——内容搞清楚了,研究语言与内容的关系再能在课文整体的基础上,在整体的联系中展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