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推行善政、实现善治的现实困境和对策”专题研究
十七届五中全会前后,一系列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展望在舆论中风生水起,备受各界关注和热议,而善政、善治更是成为其中的亮点。什么是善治?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指出,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而善政是通向善治的关键,欲达到善治,首先必须实现善政。但是在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却与群众存在着比较强烈的对立情绪,相互之间缺少信任,行政行为偏离了善政的轨道和善治的要求。近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的“凤凰女跳楼事件”、“宜黄强拆事件”及由此引发的对“强拆论”的争论、“消灭村庄事件”、“强制大学生‘农转非’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等就是明证。
审视这些事件,一方面,我们无法否认,确实有极少数领导干部在宗旨意识、为民意识方面存在问题,有违“人民公仆”的赞誉;但另一方面,当下相关机制体制的不健全,也使得一些领导干部为了实现自己的政绩冲动而放弃了对人民利益的维护,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并因此酿出祸端。由此,我们不能不深思,如何构建一个合理的、有利于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推行善政、实现善治的机制?干部在履职过程中如何真正体现民意?地方政府如何通过推行善政实现善治?如何构建起真正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司法保障机制?希望相关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对此进行深入探讨,提出独到而有建设性的思路。具体选题如下。
1.一些领导干部为何成了群众的对立面
2.善政、劣政和恶政的形态与形成机制探析
3.构建干群和谐利益机制的现实途径
4.地方党委、政府实现善治的价值和政策取向
5.构建实现社会公正的司法保障机制探析
欢迎作者围绕相关选题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来稿可直接发送稿件至王娜编辑信箱:ldkxwn@163.com
联系电话:0371-6391924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