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的两点“非主流”建议
首先要申明,我这里所说的“非主流”是指我的建议可能有违当今教育的主流形势。但我毕竟是一名教师,理应“求实”,而不应违心地随波逐流,只能怎么想就怎么说了。
一、量化管理不适应“教育”,更不适应“教师”。
为了推进学校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全国上下都在推行“量化”管理。本人认为,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往好一点说是机械唯物论,通俗点说是“外行”人搞教育。究竟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教育的规律是怎样的?在这些必须首先搞清楚的问题上,我自认素养太差,不能在理论上说深说透。但人们已达成的共识却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工作是个“良心”工作;教师的个人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等等。试想,对任何一个教师来说,如果凭“良心”、凭个人“为人师表”对学生所实施的影响,能用单纯的数量来评定吗?同样上一节课,质量有优劣;同样对学生实施一次教育,方法、水平、思想境界各异。因此,付出同样的工作量,教师之间的差异可就太大了。可以这样说,在量化考核之下,不会造就出高素质的教师。
有一个现代教育理念已开始得到人们的认可。那就是在现代教育中,教师仅靠“辛勤劳作”已不能胜任培育世纪英才的重任,更需要运用科学的思维、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引领学生成长,更需要通过自身的良好素质对学生实施正面的积极影响。然而,这些刚刚被人们认知的理念还未得以实施,便很可能会被“量化”考核扼杀。因为“量化”考核已把老师的眼球全吸引到工作量上了。这个公式是:考核——工作量——效益工资(或奖金)。没有学生什么事。
把企业管理那一套照搬到学校是典型的形而上学,是“一刀切”的做法。学校工作的最终效益是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想也不会同工厂生产的产品相比。教师塑造“灵魂”(培养学生)的工作,比起工厂生产产品的“工序”要复杂的多,根本不可能用“量”来衡量、评定和考核。
要搞好教育,抓好学校的管理,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为此,应废除形式主义,坚持求真务实,“量化”考核还是取消为好。
当然,并不是“工作量”不在考核之例。没有“量”,什么都没有,并且工作量的投入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衡量出一种“付出”。但也只能作为考核的一种依据,而不能成为唯一的考核形式,如果什么都用“量”来衡量,便成为形式主义了。事实上,很多东西(特别是实质性的东西)是无法用量来衡量的。同时,我不赞成“量化”考核管理,并不是反对对学校和教师进行必要的考核,对于如何进行考核方面的改革尝试,我也大胆地提出了下面的建议。
二、学校应采用“逆向’考评方式。
按传统的主体运作关系:学生要听老师的、老师要听校领导的、校领导又要听上级主管部门的。按这种关系,下级要对上级负责。于是,在考核管理上便出现了自上而下层层进行考评的“考核顺序”。即上级主管部门考核学校、学校领导考核教师、教师考核学生。事实上,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用条条框框自上而下生搬硬套都是由此而生。
打个比方:什么是好医生?自然是能治病的医生,由谁来评定?自然是患者;即便在演艺界也是如此,一部好的作品、一个好的演员由谁来评定,自然是观众;在这里,无论是患者、观众或是市场的消费者,他们都是服务对象,特别是在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国家里,这些服务对象就成了“上帝”,对于那些相对应的运作主体来说,只有最权威的“上帝”才可以评定他们。
在学校,本也应该是这样的。校领导要为教师提供工作指导,为教师创造工作条件,帮助教师解决工作难题,为教师创造成长进步的工作环境等等,真正体现他们的公仆意识;教师更要帮助学生的学习,指导学生的思想进步,关爱学生的生活,为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提供“言传身教”的服务。如按这种角色责任和角色关系,完全靠自上而下的考核方式就难免要脱离实际了。在考核领导时谁最有发言权?是教师。在考核教师时又谁最有发言权?当然是学生。所以我建议,在对学校实施管理考核时,不妨把学生和教师纳入考核教师和校领导的主体,让他们参与评定。这样,不但会使考核更实事求是,更让人口服心服,而且对今后的工作更有激励作用。我觉得,只有这种一反常规的“逆向”考核,才能真正使考核成为学校的管理手段。
各位同事、博友,这只不过是我个人的一己之见,虽然胆子大了一点,但不是为了出风头,更不是要与什么人做对,还望体谅我这个有话就想说的直性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