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缺硬中“软”,只缺软中“硬”
所谓“硬中软”,就是在以“财力”为基础的硬件设施建设中,所显示的功夫并不是真正的硬功夫,有时即便是个“软蛋”领导,也会趾高气扬地把这些花钱的事情做好。而“软中硬”则不同,在以“才华”为基础的软件建设中,所显示的功夫才是真正的硬功夫,没有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是不可能见到成效的。本人以为,在当今的社会,特别是在党政界的领导层中,“硬中软”的人比比皆是,而“软中硬”的人则凤毛麟角。
先说硬件设施建设:
硬件建设人人愿抓。第一,对于党政界的领导来说,个人的前途都与他的政绩紧密相联,而那些“眼见为实”、“有据可依”的政绩莫过于硬件建设,如架桥铺路、城市设施、旅游设施及办公环境、条件的改造和完善等等;第二,以财力为前提的硬件建设,是一种“花钱”的美差,并且要通过各方面的建筑公司去“花”、去实施。而这些公司是市场的主体,自然要奉行市场上的潜规则,为获得能给公司带来巨额利润的大项目,同样会在个人(决策人)身上进行项目投资。试想,这是一笔多么可观的个人收入啊!鉴于这两种原因,硬件建设对于党政界的领导可说是名利双收的事情,“人人愿抓”就不难理解啦。
硬件建设人人能抓。只要有钱什么事情都好办,要“规划”有职能部门,要“设计”有设计院,要“建设”有建筑公司。当领导的只要“点头”、“摇头”就可以了,听汇报也不喜欢长篇大套,只要把事情说清楚了,能让领导听明白,之后一表态便完事了。可见,只要手中有权,哪怕是个“软蛋”,也可以装腔作势地抓好硬件建设。这一点,也可以作为人人愿意抓硬件建设的理由之一,因为这实在是不用“伤脑筋”的事情。
再说说软件建设:
强化内功建设、提高人员素质、谋划发展思路、谋求体制创新、提升综合运作和管理效率、制定宏观调控和刺激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和举措等等。这些东西看似无形、且有伸缩性,被称为“软件”建设。但对于领导来说却是叫“真章”的东西。不能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不能以人民的长远利益为重的人,没有超强的思维能力、没有相当的思想水平和理论素养,一句话,没有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是搞不好软件建设的。对于领导来说,抓好软件建设才是他们真正的硬功夫,这就是“软中硬”。可惜这种人太少了,特别是市(县)级的领导中太少。真正可怕的还是愿意抓软件建设的人太少了。原因在于:
高素质的领导太少。既然软件建设是个要真功夫的事情,而多数没有这种真功夫的人自然会把它看成为难之事,不愿抓甚至回避这些自己“抓不动”的软件建设自是情理之中了。更何况素质低的人脑子里本来就没有这些“软件”。
费力见效慢。软件建设中无论哪一项,从调研、策划到分步实施都要考验人们的分析研究能力、组织实施能力等等,可说是劳神费力的。而且见效又慢,因为这些都不是一日之功,也不象“硬件”那样显而易见。对于急功近利的人来说,自然不愿意抓这些软件建设了。
费力不讨好。在私欲“旺盛”的人眼里,抓“软件”比抓“硬件”费力的多,抓“软件”更不比抓“硬件”可以来更多的“实惠”。热衷于“硬件”而冷漠于“软件”就再自然不过了。
领导升迁要诀:
一是靠花国家的钱堆积起来的“硬件”政绩;二是“下收”、“上送”铺出的升迁坦途。对于自身没有太大能力的人来说也只有这样做了。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不是市场主体,没有优胜劣汰的风险,手端的是铁饭碗。只要“下收”的足够,有“上送”的本钱,即便犯了错误,大不了来个“平调”,由“坐着吃”变成“走着吃”,岂不更肥?
而“软中硬”的人物多出自于搞事业、搞企业之人,因为他们要打拼市场,他们面临优胜劣汰,他们有危机感,所以他们可以将自身的能量发挥到极至,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头脑中的软件。
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要忽略硬件建设,特别是政府出面进行的硬件建设在拉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硬件设施的建设。
但软件自身就软中带硬,它不但蕴含着潜在的、长远的经济效益,而且能精神变物质。因为人是第一生产力,人的智力因素更是其中决定的要素。做为一个领导干部来说,真正有更大的发展后劲、发展空间或更大的作为,还真就得通过软件建设来展示你的巨大能量。
我所以能写出这样一篇博文,是因为我的一番经历不能不使我有感而发。我曾通过多年的努力完成了一套方案,即《农科教统筹“百万工程”操作方案》。这其中不但诠释了农科教在内涵上的统筹和结合,而且解决了统筹的运作模式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这明明是我国当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可是这套方案却遭到冷遇,一般的理由都是领导没有时间看。嗨!不用你们这些领导去研究策划,一个现成的东西都不能接过手去做一做,你说我能不有一点感慨吗?我已经有“报国无门”之感了,哪还有心思再去听那些领导们唱的高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