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2009-04-12 09:50:26)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探索 |
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一、预习是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切入点
(一)预习的内涵
3、可以在实践中完成课堂教学设计新理念的转变,即由局限于45分钟的小课堂教学设计转变为全部教学过程的大课堂教学设计(包括课堂内外师生的全部教学、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只是一个中心环节)。
4、可以将教学内容的沉重压力由课内分散到课外,由教师单方面的教,分散为师生双方面的指导与学习。
第一步,要通过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的内容环节,捋清授课思路;同时评估学生的知识状况和自学能力。从而确定哪些内容可以通过学生自学解决,解决到什么程度,以作为设计预习题的依据(这是内容方面)。
第二步,设计课堂教学。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转换,选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及师生的活动形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其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设计预习题的又一依据(这是形式方面)。
第三步,设计预习题。预习的内容:以新课内容为主,同时包括与新课内容相关的旧课内容;预习的形式:根据学生课堂活动方式的需要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对新课内容的理解分析、对新课知识点的初步把握、对新课内容的尝试性实验和体验、对相关教学或学习手段(教具、实验器具)的操练等等。总之,要依据上述内容和形式设计预习题。
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导理念,他要求的是能力素质的形成;而传统的应试教育则看重于知识的把握。既要重视素质教育,又要争取在中职升学的考试中获取好成绩。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家电张老师的“实践性研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他认为,素质教育并不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辩证的否定,是“扬弃”,而不是抛弃。他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了以教学内容为载体的素质教育,即依据教学内容特色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活动方式;通过“过程”和“方式”掌握知识及其形成以及知识的运用,从而形成能力素质。这样,既在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过程”中贯彻了素质教育,又在形成素质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了解了知识的形成,学会了知识的运用。
四、教材组合是以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内容决定形式,任何一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取决于对教材内容的重新组合。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教材的内容处理。对教材内容采取扩、缩,“扩缩”串插,顺序重组等形式的教材组合。首先使课堂教学在内容上活起来,再附之相应的活动方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才可形成充实、灵活、错落有致的教学过程。特别针对课堂密度较大的课堂教学,实施精缩的教材组合,对于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有独特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