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2009-04-12 09:50:26)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探索

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一、预习是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切入点

(一)预习的内涵

    预习是将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中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和活动的内容,以习题的形式预先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前的自学和演练,完成课堂参与学习和活动的一切准备。

   (二)预习的作用(意义)

    1、学生通过自学新课内容可以去除神秘感,增强成就感,逐步脱离教师这根拐棍,形成知识自我更新自我积累的能力。

    2、可以使学生在课前了解和把握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通过主动的课堂参与完成与教师的积极配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

3、可以在实践中完成课堂教学设计新理念的转变,即由局限于45分钟的小课堂教学设计转变为全部教学过程的大课堂教学设计(包括课堂内外师生的全部教学、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只是一个中心环节)。

4、可以将教学内容的沉重压力由课内分散到课外,由教师单方面的教,分散为师生双方面的指导与学习。

   (三)如何设计预习

第一步,要通过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的内容环节,捋清授课思路;同时评估学生的知识状况和自学能力。从而确定哪些内容可以通过学生自学解决,解决到什么程度,以作为设计预习题的依据(这是内容方面)。

第二步,设计课堂教学。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转换,选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及师生的活动形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其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设计预习题的又一依据(这是形式方面)。

第三步,设计预习题。预习的内容:以新课内容为主,同时包括与新课内容相关的旧课内容;预习的形式:根据学生课堂活动方式的需要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对新课内容的理解分析、对新课知识点的初步把握、对新课内容的尝试性实验和体验、对相关教学或学习手段(教具、实验器具)的操练等等。总之,要依据上述内容和形式设计预习题。

  (四)预习成果的使用、验证和深化。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充分利用学生预习成果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活动及配合衔接状况,准确地反映了学生的预习情况,是对学生预习成果的验证;通过课堂教学,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的预习成果更加深化和系统化。

         二、精讲例题、精选习题,是学生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切入点。

   例题是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渡或关键环节。精讲例题,就是要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讲深讲透,讲到学生能以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中把握和深入理解知识;利用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特别对同一单元出现的例一、例二、例三,要讲清不同例题的类型特点。

    习题是知识的运用过程,是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教师布置习题在精而不在多,一定要精选。精选习题的原则是:同难度多种类型,同类型多层难度。所谓同难度多种类型,就是难度相同,不选择同类型的重复题,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而是选择多种类型题,以点带面、以一当十;所谓同类型多层难度,即选择同种类型的题,一定要在难易度上拉开档次,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点上有所提高。按精选习题原则,可以采用“设计题组的方式,以求兼顾。

     三、以教学内容为载体的素质教育,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切入点。

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导理念,他要求的是能力素质的形成;而传统的应试教育则看重于知识的把握。既要重视素质教育,又要争取在中职升学的考试中获取好成绩。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家电张老师的“实践性研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他认为,素质教育并不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辩证的否定,是“扬弃”,而不是抛弃。他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了以教学内容为载体的素质教育,即依据教学内容特色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活动方式;通过“过程”和“方式”掌握知识及其形成以及知识的运用,从而形成能力素质。这样,既在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过程”中贯彻了素质教育,又在形成素质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了解了知识的形成,学会了知识的运用。

四、教材组合是以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内容决定形式,任何一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取决于对教材内容的重新组合。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教材的内容处理。对教材内容采取扩、缩,“扩缩”串插,顺序重组等形式的教材组合。首先使课堂教学在内容上活起来,再附之相应的活动方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才可形成充实、灵活、错落有致的教学过程。特别针对课堂密度较大的课堂教学,实施精缩的教材组合,对于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有独特的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