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方姓(吊桥)宗祠清明游记

(2014-09-02 16:11:09)
标签:

吊桥

方姓

宗祠

红安

方氏

分类: 寻根问祖

方姓(吊桥)宗祠清明游记

 

来源:方氏吊桥

 

 集四省九县三万余方姓宗亲之力,方氏(吊桥)宗祠落成

暨首次祭祖大典201244日准时举行。

 

   



 

太平盛世,鸿运当头。

 

 



齐聚湖北红安,前往拜祖。排队、排队,前后一顺就是车队。

 

 

 



前进途中,风景如画。

 

 



 

四海同心,齐聚湖北红安县。

 

 

知道吧,什么是人山人海,车水马龙了面。

 

 

 

 



给个脸,不过不是我,我在拍照呢。

 

 

 



维持秩序,感谢湖北交警,你们辛苦了。

 

 

 



前往吊桥宗祠的路上。

 

 

 



快到了!

 

 

 



吊桥村,我们的祖屋。

 

 

 



古井,

 

 

 



百年老祠堂遗址前残留的石鼓。

 

 

 



吊桥村宗亲,感谢你们无私的付出,你们是最可爱的人。

 

 

 



吊桥宗祠,三万儿女心中的家(圣地)。

 

 

 



宗祠美丽的侧影。

 

 

 



气势恢宏的宗祠正门。

 

 

 



宗祠正前风景,山水尽得,如诗如画。

 

 

 



进殿,“议事厅”,门头上写着,别怪我没提醒。

 

 

 



进祠拜祖,传承香火。

 

 

 



一个字,旺;还有一个字,旺;再有一个字,还是旺!

 

 

 



这就是高香。

 

 

 



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鼻祖——方雷神像、子孙后代,万世永昌。

 

 

 

 

 

[转载]方姓(吊桥)宗祠清明游记

                 我是朝二门的。

 

 

 



殿内一角,鲜花似锦。

 

 

 



捐资建祠,功德无量。

 

 

 



看得见不,这上面有我的名字。

 

 

 



精彩的文艺演出,话剧,

 

 

 



地方戏,楚剧。

 

 

 



台上唱念做打,台下聚精会神。

 

 

 



皇帝都来贺,方姓了不得!

 

 

 



祭拜仪式,正式开始。

 

 

 



我们尊敬的会长。

 

 

 



剪彩、剪彩,昌盛永泰。

 

 

 



上香,

 

 

 



献花篮,

 

 

 



献花,

 

 

 



共植护祠同心树。

 

 

 



回家吃碗碗了。

 

 

 



宗亲的家, “我” 的家。

 

 

 



自家的饭,就是香!

 

 

 



满山遍野的红杜鹃开得正旺。

 

 

附:

吊桥方氏渊流考

 

方姓尊方雷或方叔为得姓始祖,都因二人封地在河南,故方姓源出河南,发祥于河南洛阳和叶县。唐初,有河南方姓随从陈政、陈元光入闽开漳,后落籍漳州,部分方姓在宋元明时期迁居赣、粤。

红安方姓始迁祖名方进(又名方俊),于元末明初由福建莆田县先迁河南固始县,再迁麻城县太仙里刘家院,今为红安县七里镇檀术片刘家院。据宋朝左丞相文天祥撰《方氏谱序》载,方进的远祖为方回,西汉末,济南令尹方,避王莽之乱,迁居江左,传至方雄为东汉司马。方雄生三子,长名方储,次名方侪,三子方俨。方俨有文武才能,潜隐南山,征召不赴。数传至方王王叔,字温,自安徽黟县迁至河南固始县,官唐朝都察长史。方王叔配陈氏,生子名方殷符。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方殷符受谴平黄巢乱,因功授盐州防御史、银青光禄大夫兼国子祭酒、威王府咨议参谋,迁居福建莆田县太常里东山林地刺桐巷,妣张氏生七子,依次名方廷年、方廷康、方廷范、方廷辉、方廷远、方廷英、方廷滔。方延范于唐昭宗时为福建长溪、古田、长乐三邑宰令,所任有德政,为民所敬。唐庄宗同光三年(892年),方廷范辞官隐居峰南芹山,专事学述。妣林氏,生六子,依次名方仁岳、方仁逊、方仁远、方仁逸、方仁载、方仁瑞。因子皆有功名,被当地人称冠“六桂”,与宋代翁氏分姓六氏并称方氏六桂。此后至莆田方氏十六世孙方省,生四子,长子方荣、二子方进、三子方胜、四子方贵。其三子留居莆田,唯次子方进于元末明初返祖居地寻根,遂先迁固始,继迁麻城太仙里刘家院。方进妣宋氏,生子一,名方必麟,方必麟为红安方家院方姓的二世祖,号梅献。相传这位方梅献与邻村的程松献、汪竹献都为当时地方三名人,且性情相投,名号后面又有献字相同而结为松竹梅三友。《方氏宗谱》这样描述方梅献:“必麟公之状貌雄伟,魁然出,刚直慷慨,磊落风情,襟怀潇洒,严毅而不可押;胆略峰峻,明决而不可犯;虽事耕作,若非尘嚣凡世所能牢笼者也。定迹刘家院,斩荆拓土,太仙胥宇,螽斯蛰蛰云。”后世尊为一世祖。卒葬陶山真武大座地,亥已兼壬丙向。妣吴氏,葬马家河风吹罗带地。生子九,以“朝”字辈派,序数排名:方朝一、方朝二……方朝九,世人称九门方家。又描写方必麟为:“公挺雄姿,卓异才,程、汪、方三友结名来,胸襟广坦,汪洋大度,气概深沉,睿哲怀阔,胥守齐安刘家院,迹芦河太仙里楚豫界。当年一木撑天地,鼎足而今九柱排。”由此判断,红安方姓的望发祖为方必麟。
   
红安方姓播迁分布:三世方朝一入赘龙井冲高徐家(今紫云高徐家村);三世方朝二迁徙麻城,后继迁河南光山县南向店、文殊、杨墩、马畈、仙居、孙铁铺以及正阳县青店栗林一带,其后裔散居于湖北麻城西张店、广河方家、邱家坳,河南新县泗店乡的院墙洼、方家山等处;方朝三的后裔散居于黄陂滠源乡(今红安二程、上新集)的槐树店,红安高桥九龙冲、白石嘴,红安城关云台山,河南罗山县的莽庄,新县苏河方家等处;方朝四的后裔分别迁播在河南新县箭厂河、邹家冲、傅家洼、南冲、曾家、杨
等处;方朝五、方朝六、方朝七、方朝八的后裔分别迁居于红安县北的方家埠、腾家畈、上洼、下洼、程家。麻城的七棵松。安徽省柘源地区的消水,河南新县吴陈河、浒的湛畈。湖北红安的高桥庙嘴村的大房、二房;方朝九后裔主要居住红安县北的七里、檀术、新县等处:如杨家边、壶水河、七里岗、二屋、三屋、道贯冲,四屋洼、方家、陈家垅、坳背方家、富家山、丁家山、八斗丘、袁家边、王家洼、关上、毕家边、吊桥、细石岭、方显河(今紫云方西河)、观音阁、福德方家、细房。还有红安县南之方正、店、铁炉冲,大悟县河口至宜化一带。
   
方氏吊桥宗祠位于湖北红安县北檀树岗西北六华里,与河南新县陈店乡一山之隔。三面环山,中土宽平,形如燕窝,旧名来庄。明季,方氏朝九二房,六世祖伯椿,字宗仁公,楼居于此。至八世祖(方)正、(方)旺兄弟,有“富甲齐安”之说。门首凿濠,置铁索系铜板于濠上,白天落下以资出入,夜晚悬起以备防守,故名“方吊桥”。树大招风,有人诬告为“图谋不轨”,被抄没,此后,其子孙散居外地者,皆曰先祖来自方吊桥。

   
康熙五十年(1711年),由关上畿城公倡议集二、四、九房之人力财力,买其旧基,建方氏宗祠于吊桥,规模宏伟可观。中间曾经乾隆、光绪几次修理。民国十六年(1927年),光山黄安边界红枪会械斗,于八月二十九日光山红枪会将其烧毁。今日仅存石栏、古井两眼,右侧一眼仍清沏见底,一对大石鼓倒卧于旧基门口。浮雕“二龙戏珠”的条石门额,架在濠塘之上为桥。凡俊斋公后裔每至此见物兴思,无不感慨先祖创建之苦心。

 

 

又附:

《方氏吊桥记》——明嘉靖三十三年赐进士(河南籍)梅国栌文录

《方氏谱序》——宋咸淳八年左丞相文天祥撰

 

方氏吊桥记

——明嘉靖三十三年赐进士(河南籍)梅国栌撰文摘录

双山门之西十里许,有村名吊桥,旧曰来庄,鸿儒伯椿字宗仁,公潜居之所。来龙之黑石鸡公寨,层峦叠嶂,蜿蜒护从而来,突起屏座如帏,中央广坦如燕窝形。公倚中小岭名逍遥岗,建高楼二座,各置板三层,砌石阶二十三级,后筑土墉,围垣数层为卫。楼前造栋宇高华,有“望月轩”、“观星楼”、“省心斋”、“退思阁”,皆公之所。以治修省者,不啻到道,堂前土窟,浣花溪上草堂也。精巧之制,灵慧之想,磨砖砌石,足壮观瞻。堂构之宽阔,轮奂之大小不一,墙壁花砖缝起如画工者,蒲桃、岩松、海棠、兰草、竹木之不等,鹭鸶、喜鹊、兔鹿、禽鹤之不侔,题曰:“会心山水真如画,好手丹青受不如。”左右装金楼、集银阁,嵌金砌玉,琉璃碧瓦之璀璨,人世之稀奇也。而平楼院植奇花异卉,为不时玩赏,又不啻石季之平泉金谷矣。冢宰李文祥题门额曰:“三楚名家”。左右“凿枯井”深数丈,置石砚,灌水于中宫,用之其便也。门东有独脚门,左构桂花楼三间,以树抱馀,名题曰:“肃艾遽庐”,联曰:“检身不及遽公室,寡过无殊正考堂。”又额曰:“寻乐处”,又题“真乐堂”,盖为公憩息之所。已不啻月榭之佳矣,楼前为濠,濠上石剥岸,上造小屋三间,用石柱数十根置水底,上盖石板,覆土而造成者,真雪巢、明月、清风之再观矣。楼院中建石棚。桥为路,下面濠水为洞,乃养鱼渊薮也。公喂鱼处,客至,举网得之锦鳞,不难也。又额“临流轩”,“活泼地”,真奇境矣。又联“鱼跃鸢飞皆妙道,花香宫署是文章。”又“寡过斋”、“乐善堂”,皆缙绅名公题。王文恪题曰:“鱼跃不须熊虎钓,花香拟步月娥宫,”无半点尘埃,诚顾公玉山之佳处,而五知、四畏,清幽者矣,案积诗书,雅致幽闲,令人读而忘倦焉。题曰:“寒影倒吞凌汉树,水光高浴半天星。”
   
云其曰“吊桥者”,瀹濠于门首中,砌石礅而缺中,置铜板于
上,二门者,汪听、王旺宿独脚门楼,朝夕伺桥。昼则放下通来往,夜则吊起防奸宄,公之防微杜渐甚密也。前少清溪活水,凿上下大塘为池,约数十亩地,塘之东西,造亭台阁榭苑囿,俱壮丽冲霄,鸟革,无异齐云落星矣。东有“居士轩”,灵皋先生联云:“王谢门高,次第芝兰森玉树;苏张盛世,后先袍笏叠云山。”左称“处贤馆”,右名“乐宾馆”,西曰:“接官亭”,耿公府题曰:“磐石金瓯,国运协家声并远;土茅玉烛,皇恩与祖德皆深。”左题曰:“萃英馆”,右曰:“广交堂”,又名“市义堂”。杨文贞联曰:“食供不闻弹铗剑,券焚奚借市恩公”。俱置名葩满院,珊瑚异卉,艳丽非常,有不可以名言者。
   
此通衢驿路,京广客商,四方游士所寓,骚人隐逸,文人居士所必至者也。凡寓,有伺童随到即茶,有一来即去者,有信宿去者,皆有馈赠之仪,多寡厚薄不等,非独名士赠之,即隶下人,莫不然也。岁欠,施膳粥,丰年,布衣履,人知公之乐施好善如是,而不知公之宅心纯厚,秉性刚明,阅书藏锦绣,读卷识忠奸。且起经堂三间,藏经版满屋者,公父义宰道公。镌有玉皇经版,广传已久矣,其东石台非遗迹欤?

   
夫上有好善之父,下有乐施之子。又生北山、白石之孙,文名钦世,取青紫如拾芥耳。庭前令子双双,世称二妙;阶下贤孙济济,争羡八龙;燕翼诒谋,岂不如门之高大乎!矧正、旺二公富甲齐安,广交善士,是以声施两京,而吊桥之名传海宇。父作如前,孝子贤孙接武于后,其人其地,可不传之不朽乎?

   
予与典善公昆玉交最久,暨懿亲有余,今适所居,凡所闻于京邸者,目可亲睹也。盘桓数旬,偕一卿吟咏其中,游月轩,观星楼,过金装银库之地,见石门石柱、见古础粉壁之生色,琼花瑞草之扬芬,游目骋怀,信可乐也。楼台上下火照火,奴仆往来人看人。迨游桂花楼,香风袭人,前临卷棚桥,游鱼跳跃,诚活泼地也。所履处,均有明窗亮
,净案琴书,名公臣卿操觚留题者,其待轩之,而开阀阅之荣者乎。又东西之邮亭、馆舍、台榭之华美,兔薮苑囿之足观,特宫墙外望者耳,安能睹公之万一哉?如是,记其所游而录之,诚游览之一大观也夫!
   
时明嘉靖三十三年甲寅(公元1544年)桂月中秋吉旦,赐进士戚晚梅国栌顿首拜撰。

 

《方氏谱序》

——宋咸淳八年左丞相文天祥拜撰

昔友人问予曰:“先圣作春秋何为而作也?”予曰:“正天王,疏列国大一统之传,所以明天道而立人道也。”司马迁之史记何如?曰:首叙泰伯,次传伯夷,以让风天下,即唐虞揖逊之风也。夫先圣学三代礼于周,则宪章之。盖欲后世学者知朝典所在,凛凛然于礼法不可逾。是以知我罪我,定褒贬于前;今吾昔吾,示劝惩于后者也。迁史之意,亦春秋之意,进则断国谋王,退可修身蓄德,天道明而人道立也。礼让风于天下,修身齐家之政,岂外是欤?一人仁,一家仁;一家让,一国让,推而极之天下,莫不皆然。家政与国政同情,家乘与国史同论。
   
盖族者聚也,一本之源,必使恩爱相联,谆诚笃挚,爱其祖之祖,上联其始祖之祖也。而谱者牒也,必使渔者聚属。离乱萃生,以督其族之孙,下及一本,九族之孙支苗庶也,既录其千百亿万之孙枝根叶。即古先王叙彝伦,敦九族,而上治下治旁治之亲亲也。

   
方氏肇封方山袭爵,帝后方
后衍方回,为舜友商相周叔。秦忧,而两汉曰赏曰阳者,世居河南,为光(州)固(固始)勋臣,史册所载为不诬矣。自济南令尹公,避新莽乱,迁居江左,传司马雄公,雄生储、侪、俨三人。储字圣功,武帝朝举贤良对策,第一进士,官太常卿,封黟县侯。帝使理乱丝,拔剑砍之曰:“反经任势,理所宜然”帝异之,张文成立碑于墓。侪任南郡太守,俨负文武才。潜隐南山,征召不赴。衍陆州刺使观之,数传而都督长史,讳字温公者,自吴黟迁固,配陈氏,封颖州郡夫人,生中丞御史殷符,唐僖宗中和朝,平黄巢功,授盐州防御使,银青光禄大夫,兼国子祭酒,威王府咨议参谋。德配张氏,子七。第三曰廷范。公徙莆。迁后唐庄宗同光时历宰长溪、右田、长乐三邑。有德政,民称长官,卜居刺桐巷,隐南芹山,东坡立碑方公墓。配林氏,赠济南郡夫人,子六佥称六桂。其五名仁载公,宰仙游,显德朝官,礼部尚书郎中,赐金紫鱼袋上柱图。德配翁氏,封京兆郡夫人。弟仁远,官秘书正字。翁生子四,长慎从,字惟之,景德三年举李迪榜一名进士,官秘书省正字,历宰六邑、二郡、典四藩,俱有政绩,漳人德焉。皇佑二年解组致仕,赐葬佛坑肠。德配陈氏,子六,第四曰霁臣,子贵,赠朝俸郎。配徐氏,子七。其三曰,字元夫,官大理评事。配陈氏,子四,名美者配郑氏,生烈公,登萧国榜第四名进士。配氏,男四。其三名宗愈,配林氏,子曰森。而森公生德广,为郡司马。公配赵氏,衍馨生公,德配林氏,男二。长曰儒,次曰谦。云今司马德广公有志斯道者,以笃亲亲之义,明风化之源,效法夫眉山老叟也。但时际流离,国运衰微,蒙古辽金有立马吴山之雄,鞅掌无宁日矣。聘叙于予,敢辞固陋哉!
   
粤稽公祖自王叔
  公都督上之帝世,功绩茂盛,炳炳麟麟。下迨秦汉晋隋六朝,历唐宋五季,人丁繁炽,王叔  衍无疆,敦诗礼而文献者,固以彬彬其选矣。然族谱之书,彰善不阐恶之书也。犹迁史蓄德修身之书,亦先圣定褒贬示劝惩之意。尊不,疏不间,敦行孝悌以亲爱敬。上有所承,下有所托,使一本万殊无不归于本源也。枝繁叶盛,昭穆左右,萃于一堂。礼让风于天下,爱敬根于至诚,又奚让三代直道之风,中天揖逊之盛也哉。不佞,是为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