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姓(吊桥)宗祠清明游记


标签:
吊桥方姓宗祠红安方氏 |
分类: 寻根问祖 |
方姓(吊桥)宗祠清明游记
来源:方氏吊桥
暨首次祭祖大典于2012年4月4日准时举行。
太平盛世,鸿运当头。
齐聚湖北红安,前往拜祖。排队、排队,前后一顺就是车队。
前进途中,风景如画。
四海同心,齐聚湖北红安县。
给个脸,不过不是我,我在拍照呢。
维持秩序,感谢湖北交警,你们辛苦了。
前往吊桥宗祠的路上。
快到了!
吊桥村,我们的祖屋。
古井,
百年老祠堂遗址前残留的石鼓。
吊桥村宗亲,感谢你们无私的付出,你们是最可爱的人。
吊桥宗祠,三万儿女心中的家(圣地)。
宗祠美丽的侧影。
气势恢宏的宗祠正门。
宗祠正前风景,山水尽得,如诗如画。
进殿,“议事厅”,门头上写着,别怪我没提醒。
进祠拜祖,传承香火。
一个字,旺;还有一个字,旺;再有一个字,还是旺!
这就是高香。
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鼻祖——方雷神像、子孙后代,万世永昌。
殿内一角,鲜花似锦。
捐资建祠,功德无量。
看得见不,这上面有我的名字。
精彩的文艺演出,话剧,
地方戏,楚剧。
台上唱念做打,台下聚精会神。
皇帝都来贺,方姓了不得!
祭拜仪式,正式开始。
我们尊敬的会长。
剪彩、剪彩,昌盛永泰。
上香,
献花篮,
献花,
共植护祠同心树。
回家吃碗碗了。
宗亲的家, “我” 的家。
自家的饭,就是香!
满山遍野的红杜鹃开得正旺。
附:
吊桥方氏渊流考
方姓尊方雷或方叔为得姓始祖,都因二人封地在河南,故方姓源出河南,发祥于河南洛阳和叶县。唐初,有河南方姓随从陈政、陈元光入闽开漳,后落籍漳州,部分方姓在宋元明时期迁居赣、粤。
红安方姓始迁祖名方进(又名方俊),于元末明初由福建莆田县先迁河南固始县,再迁麻城县太仙里刘家院,今为红安县七里镇檀术片刘家院。据宋朝左丞相文天祥撰《方氏谱序》载,方进的远祖为方回,西汉末,济南令尹方纮,避王莽之乱,迁居江左,传至方雄为东汉司马。方雄生三子,长名方储,次名方侪,三子方俨。方俨有文武才能,潜隐南山,征召不赴。数传至方王王叔,字温,自安徽黟县迁至河南固始县,官唐朝都察长史。方王叔配陈氏,生子名方殷符。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方殷符受谴平黄巢乱,因功授盐州防御史、银青光禄大夫兼国子祭酒、威王府咨议参谋,迁居福建莆田县太常里东山林地刺桐巷,妣张氏生七子,依次名方廷年、方廷康、方廷范、方廷辉、方廷远、方廷英、方廷滔。方延范于唐昭宗时为福建长溪、古田、长乐三邑宰令,所任有德政,为民所敬。唐庄宗同光三年(892年),方廷范辞官隐居峰南芹山,专事学述。妣林氏,生六子,依次名方仁岳、方仁逊、方仁远、方仁逸、方仁载、方仁瑞。因子皆有功名,被当地人称冠“六桂”,与宋代翁氏分姓六氏并称方氏六桂。此后至莆田方氏十六世孙方省,生四子,长子方荣、二子方进、三子方胜、四子方贵。其三子留居莆田,唯次子方进于元末明初返祖居地寻根,遂先迁固始,继迁麻城太仙里刘家院。方进妣宋氏,生子一,名方必麟,方必麟为红安方家院方姓的二世祖,号梅献。相传这位方梅献与邻村的程松献、汪竹献都为当时地方三名人,且性情相投,名号后面又有献字相同而结为松竹梅三友。《方氏宗谱》这样描述方梅献:“必麟公之状貌雄伟,魁然傑出,刚直慷慨,磊落风情,襟怀潇洒,严毅而不可押;胆略峰峻,明决而不可犯;虽事耕作,若非尘嚣凡世所能牢笼者也。定迹刘家院,斩荆拓土,太仙胥宇,螽斯蛰蛰云。”后世尊为一世祖。卒葬陶山真武大座地,亥已兼壬丙向。妣吴氏,葬马家河风吹罗带地。生子九,以“朝”字辈派,序数排名:方朝一、方朝二……方朝九,世人称九门方家。又描写方必麟为:“公挺雄姿,卓异才,程、汪、方三友结名来,胸襟广坦,汪洋大度,气概深沉,睿哲怀阔,胥守齐安刘家院,迹芦河太仙里楚豫界。当年一木撑天地,鼎足而今九柱排。”由此判断,红安方姓的望发祖为方必麟。
又附:
《方氏吊桥记》——明嘉靖三十三年赐进士(河南籍)梅国栌文录
《方氏谱序》——宋咸淳八年左丞相文天祥撰
方氏吊桥记
——明嘉靖三十三年赐进士(河南籍)梅国栌撰文摘录
双山门之西十里许,有村名吊桥,旧曰来庄,鸿儒伯椿字宗仁,公潜居之所。来龙之黑石鸡公寨,层峦叠嶂,蜿蜒护从而来,突起屏座如帏,中央广坦如燕窝形。公倚中小岭名逍遥岗,建高楼二座,各置板三层,砌石阶二十三级,后筑土墉,围垣数层为卫。楼前造栋宇高华,有“望月轩”、“观星楼”、“省心斋”、“退思阁”,皆公之所。以治修省者,不啻到道,堂前土窟,浣花溪上草堂也。精巧之制,灵慧之想,磨砖砌石,足壮观瞻。堂构之宽阔,轮奂之大小不一,墙壁花砖缝起如画工者,蒲桃、岩松、海棠、兰草、竹木之不等,鹭鸶、喜鹊、兔鹿、禽鹤之不侔,题曰:“会心山水真如画,好手丹青受不如。”左右装金楼、集银阁,嵌金砌玉,琉璃碧瓦之璀璨,人世之稀奇也。而平楼院植奇花异卉,为不时玩赏,又不啻石季之平泉金谷矣。冢宰李文祥题门额曰:“三楚名家”。左右“凿枯井”深数丈,置石砚,灌水于中宫,用之其便也。门东有独脚门,左构桂花楼三间,以树抱馀,名题曰:“肃艾遽庐”,联曰:“检身不及遽公室,寡过无殊正考堂。”又额曰:“寻乐处”,又题“真乐堂”,盖为公憩息之所。已不啻月榭之佳矣,楼前为濠,濠上石剥岸,上造小屋三间,用石柱数十根置水底,上盖石板,覆土而造成者,真雪巢、明月、清风之再观矣。楼院中建石捲棚。桥为路,下面濠水为洞,乃养鱼渊薮也。公喂鱼处,客至,举网得之锦鳞,不难也。又额“临流轩”,“活泼地”,真奇境矣。又联“鱼跃鸢飞皆妙道,花香宫署是文章。”又“寡过斋”、“乐善堂”,皆缙绅名公题。王文恪题曰:“鱼跃不须熊虎钓,花香拟步月娥宫,”无半点尘埃,诚顾公玉山之佳处,而五知、四畏,清幽者矣,案积诗书,雅致幽闲,令人读而忘倦焉。题曰:“寒影倒吞凌汉树,水光高浴半天星。”
《方氏谱序》
——宋咸淳八年左丞相文天祥拜撰
昔友人问予曰:“先圣作春秋何为而作也?”予曰:“正天王,疏列国大一统之传,所以明天道而立人道也。”司马迁之史记何如?曰:首叙泰伯,次传伯夷,以让风天下,即唐虞揖逊之风也。夫先圣学三代礼于周,则宪章之。盖欲后世学者知朝典所在,凛凛然于礼法不可逾。是以知我罪我,定褒贬于前;今吾昔吾,示劝惩于后者也。迁史之意,亦春秋之意,进则断国谋王,退可修身蓄德,天道明而人道立也。礼让风于天下,修身齐家之政,岂外是欤?一人仁,一家仁;一家让,一国让,推而极之天下,莫不皆然。家政与国政同情,家乘与国史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