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大学重在自我定位
——晓相人声

近日,由中国校友会网刊登出了《2011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其中罗列了以各种指标为依据的大学排名,可谓是五花八门、应有俱全。说实话,大学排名这件事儿在大学生眼里已经变得越来越虚无缥缈,各种的排名机构也都费劲了力气以求做到最为完善,也许只是给高考考生和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以眼前一亮的效果追求。我向来不太关注大学排名这事儿,总是感觉这排名没有个彻底的依据来说服大众,然而,这次从排名的目录里,我看到了《2011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100强》的信息,民办大学的排名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也许是每年都有,我没有过多注意,总之是第一次看到,也便说说民办大学这码子事。
对民办大学的了解不多,只是通过以前的同学和某些的报道知道的一些情况,就我所知,民办大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当时找准自己的定位。
兵家在战场上总是讲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的意思就是找准自己的定位,市场是企业的战场,企业只有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才有可能得到长足的发展,而这必须要以明确的市场定位为前提,在深入了解自身优劣的基础上瞄准某一群体,通过科学的分析来确定自己的发展路线、制定方针策略,有的放矢地争取目标客户。
就业形势的严峻,让学生对学校的招牌格外的在意,重点公办大学的毕业生都褪去了“皇帝女儿”的名号,放低姿态在一场又一场的招聘会中穿梭,而学校文凭就是这些二十出头儿岁的社会新鲜人的敲门砖,学校不够响、文凭不够硬就敲不开工作的大学,说学校是学生登入职场的楼梯,一点都不过分。
很多的民办大学毕业生都有一亮出“民办”出身就遭遇礼貌回绝的经历,企业对民办大学的不认可,让家长、学生对民办大学严重缺乏信心,花了那么多的学费,却沦为待业大军中的一员,这让民办学校一度成为生源的匮乏苦恼。
实际上,抛开一些陈腐观念的因素,企业之所以不愿意接纳民办大学毕业生,和这些毕业生本身素质的参差不齐也有很大关系,很多民办大学都缺乏“找准定位”的意识,不能充分利用自己教学方法灵活、对社会动向反应敏捷的先天优势,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急需的人才,传授给学生企业需要的基本职业技能,恰恰是学生紧握饭碗、独立生存的前提,同时也为民办大学开启了办不下去的必需。
民办大学不仅要做大,还要做好,不仅要满足于教会学生生存的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品味感悟生活的点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授业解惑”的工作完成后,还要进行“传道”的任务,只有将人文精神注入进学生的灵魂内,民办大学才算真正育人有成。
一个既能教给学生充分的生存技能、又能提升学生精神层次的大学,没有理由不受到社会各方的青睐,做到这一层次的民办大学便可水到渠成的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品牌是无形的力量,品牌也就跟着滚滚而来。到那时,民办大学即使不做任何广告都会有学生争着前来就读。
生源和毕业生出路之间有着相当微妙的关系,但就像鱼头和鱼尾加在一起变不出一条整鱼一样,民办大学讲发展也不能只抓招生和为毕业生找出路这两头,而必须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日常的教学上,踏踏实实的钻研教育,靠铺天盖地的广告招揽了大批学生,却由于缺乏真才实学的教育内容让学生在中途流失的大学大大有之,靠和某些企业签订用工接收协议,制造百分百就业假象蒙蔽他人的大学也大大有之。然而,正如靠广告吹不出长命的企业一样,这样的学校只能风光一时,学生、家长、社会的口碑总在不经意间就戳穿了他们表面的虚华。
因此,民办大学最重要的就是定位,除了明确社会的需求、自身的优势、培养的目标外,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的工作中心。如果将学生作为工作中心,就要围绕学生建立评价体系,剔除妨碍学生成长的一切因素。如果把课程当做工作中心,则时刻要用教学标准来要求自己,不断地完善课程内容,按照课程的要求招收学生,凡不能跟上这些课程的都一律拒之门外。工作的中心需要专业化的服务予以保证,让学生能成长为用人单位满意的人才,让课程紧跟时代的需要。
再者,企业无法抵抗实践性人才的魅力,不管是民办大学还是公办大学的毕业生,最终都要到真兵实抢的职场上施展拳脚,接受企业方面的重新评价。入职时间越长,文凭的作用则是越加渺小,实践能力的效用反而越大。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保障,民办大学的生存就也有了保障。
如之前所说,忽视了对学生实实在在的培养,和用人单位的接收协议签订得再完美都无济于事,没有哪个单位愿意白养一批只拿钱而不会干活的闲汉,对于那些无法胜任工作的毕业生,企业自然不能接收。民办大学为学生寻找出路的急切心情可以理解,可既然接收协议都能签下来,不如将和企业的合作范围再扩大一些,让企业派专门人士亲自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中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而企业也可以把学校作为他们的人才培训基地,为日后的发展积攒人力能量。这样的合作,一可以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二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海可以丰富企业的人才储备,实为多赢之举啊。
不能否认,民办大学的入学门槛比公办大学要低很多,民办大学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公办大学的落榜生,这就让一些民办大学人将学校发展不起来的原意归结到了生源质量上来,并对自己的发展信心渺茫。实际上大可不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考试不是全部,考试考得糟的不代表一无是处,应试教育派生出的“会考试的学生就是好学生”的观念已经越来越不符合现实的需要,民办大学人更不能陷入这种观念的误区自怨自艾,而要意识到只要调动出学生能力所长,他们每个人都将呈现出精彩的表现。民办大学要看齐的不是公办大学的招生分数,而是各个企业的用人需求。
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传统的高等教育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后果在现在已经显露出来,公办大学由于历史悠久,多少有积习难改之困,在扭转其办学方向时尤其困难。而民办高校就没有这张苦恼,他们大可以将最前沿的教育思想迅速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和企业进行良好的沟通。况且,民办大学人也和企业家有相通之处。为人人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在公办教育中难以实现,但在民办教育中却能得到不小的生长空间。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民办大学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尽快为自己做出定位。
也便说,对于所有的中国大学而言,特别是民办大学,自我定位的准确必将会前途光明敞亮。

我最近在玩新浪微博,很酷、很新潮,
一句话,一张图片,随时随地让你了解最新鲜的我,
点击以下链接注册,和我一起来玩吧,
http://t.sina.com.cn/xg61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