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发表于2011年1月7日《光明日报》,在此加以存底!
毕婚抑或毕分
——晓相人声
曾几何时,有多少大学生朋友们或是挣扎或是乐融于校园恋情之中,又有太多太多或是成功或是失败的案例呈现于年轻一代的视线中。自然界中纯粹的东西又在指数般地日趋减少,人世间绝美的真情亦是难逃此劫,学生一方不禁质问:校园恋爱,有多靠谱?
或者是因为你一个人的生活过于乏味单调,就希望总有那么一个人能陪着自己;又或是因为你看到朋友们很幸福很甜蜜,就期待自己也能有相同的机遇;抑或是因为你自己心中总有爱的呼唤,就期盼爱的天使能一矢中的的眷顾自己···所以,在这些想法的驱使下,你就会琢磨了:“我是不是该找一个玩伴?”
进而又产生的想法就是“那么如果有一天玩累了呢?”
选择与被选择的机会总是那么的不平等,所有有人愉悦,有人沮丧。高呼者器宇轩昂,沉闷者捶胸愤恨。
我们是走在校园小路和教室楼道上的一类人,我们更是生活在校园环境这一特殊背景之下的群体,太多的故事发生在“大学”这一幕布之下,因而总是让人难以辨别这些多如牛毛般故事的社会真伪性,比如校园恋爱有多靠谱?
说到底,大学校园恋爱,终有两种鲜明而异的结果:毕婚和毕分。

社会上(包括校园里)有很多人总是拿毕婚和毕分来衡量校园恋爱的靠谱度和成功性。雅似毕婚就是大学恋爱成功的标准,而毕分则说明大学恋爱是个不靠谱的行为。其实这倒未必,有些事情不是用结果来作为唯一的评判准则的。这不同于教育上的考试制度,高考时差一分也不予录取,当然有个别的偏才还是如愿以偿的走进大学校园的,这也正说明了结果不是最最重要的,某些无形的东西有些反而起到主体作用。
恋爱和婚姻有一道难迈的鸿沟,那就是家庭的组建,一旦把恋爱提升到婚姻的阶段,也许你会发现对方并不是很好的结婚对象,只能是恋人,而做不到爱人。在社会上也是如此的一种现象,那么校园恋情,更是体现了这种虚拟的镜像,所以,出现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毕婚”和“毕分”两种概念。选择毕分者,仿似是连自己毕业以后第二天做什么都没有想好,又有什么勇气敢于把这么大的一份责任放在自己的肩头呢?进而出现毕业之后说再见的情况。据闻毕婚者并不是很多,这也正常,很容易理解,因为恋爱和婚姻终究不是一回事儿,特别是对于校园里的大学生朋友们而言。
“一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如果这句话算是个真理的话,那么毕分一族就应该受到道德谴责了,其实不然,美满婚姻的构成需要诸多因素考虑在内,不是小孩子过家家了,毕分族在当初也是想着要成立家庭的,只不过是交往后才发现有些方面阻碍了婚姻的进展,所以成了名副其实的毕分族,因为恋爱和结婚还是有很大的隔阂的。
我们并不说毕分族怎么样的不好,同样,我们也并不单纯的说毕婚族是怎么样的值得赞誉。何出此言呢?为了爱而双方努力坚持着是值得鼓励,但往往爱到深处就忘却了对方身上的弱点或是毛病,而看到的就只是“情人眼里出西施”那样的斑斓了,这种情形之下,双方就很难保证在日后平淡的婚姻生活中过上好日子了,这未免会有后悔念头的产生。根据某媒体给出的一份调查显示,选择当“毕婚族”有以下几个理由:37.1%的人认为大学时代的感情纯真,应当珍惜;28.8%的人是出于对婚姻的一种渴望;26%的人认为这样可以避免工作后太忙,无暇谈婚论嫁;还有17.6%的人表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而在某些大学网站论坛上,有人更是给爱情下了一个定义:“尽管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是不结婚,爱情就死无葬身之地。”此话说得悲壮且决绝,似乎给了“毕婚族”们非常坚定的信心。而“毕分族”似乎更注重自己的感受和对现实生活的选择,如广州妇联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59.2%的女生愿意嫁给“富二代”,理由是可少奋斗很多年;57.6%的女生则愿意选择“潜力股”作为结婚对象。可见,毕婚还是毕分是多么的难以用理性思维来看待!
我们每个人都要清醒地过好自己的生活,“毕婚族”与“毕分族”群体的出现,遭到诸多不满的争议,认为他们是在逃避现实,对感情的放纵,但是无论面临怎样的争议,这个族群也是生活中真实上演的现状,就像某媒体给他们的定义:“‘毕婚族’与‘毕分族’不会成为80后的主流生活,但却有上升的趋势。”大学生毕业,爱情该如何安放,皆是因人而异的一种生活选择。在现实面前做出理性的选择,也证明80后们会用自己独特的见解,面对应接不暇的新鲜事物而做出恰当的判断。
把恋爱当做是一种态度,把婚姻当做是一种责任,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不论是毕婚还是毕分,都将是无可挑剔和无可指责的了,这也便和校园恋爱的靠谱度扯不上任何的关系了。
文章链接地址:《毕婚抑或毕分》


我最近在玩新浪微博,很酷、很新潮,
一句话,一张图片,随时随地让你了解最新鲜的我,
点击以下链接注册,和我一起来玩吧,
http://t.sina.com.cn/xg61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