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命名奖学金要命大学评选细则机制学生内幕 |
分类: 教育视点 |
要命的命名奖学金
1.社会名人:从这一层面上来说,这也可算作是一种慈善,依靠自身的名人效应在某所或某几所大学里设置自己的奖学金,而关于此奖学金的命名也是用自己的真名,这样无非也是在给自己做一种宣传,比如成龙,在香港演艺学院为了激励更多的艺术类的学生而专门设置了“成龙奖学金”;
2.在校师生:这种形式的命名奖学金不是很多见,往往是多年前出自该校的老校友,为了表达对母校的培育之情,特此为母校建立的奖学金体系,比如出自于福建医科大学的老教授沈云英女士,在自己的母校专门设置了“沈云英奖学金”;
3.校友企业:毕业多年的老校友,在自己创业成功后以自己的名字或是自己领导的公司来命名奖学金,这是高校里最常见的命名奖学金类型,比如东软集团,主要的几个领导都是东北大学的老校友,故多年后在东北大学专门设置了“东软集团奖学金”;
4.对口需求:以公司的发展为重,与和公司经营项目相符合的重点专业的某高校建立奖学金机制,比如建龙钢铁控股有限公司,在以冶金专业为重点并出自冶金部的北京科技大学设置了自己的“建龙奖学金”。
在大学里,每年都会有不同形式的命名奖学金给予在校生,而评选的标准却是惊人的相似,乃至每项奖都是一样的,这是为何?对于命名奖学金的评选,早就耳闻有其不可告发的内幕性,并且经历了多次同等遭境的我们,都以对此变得淡然起来。
学习成绩占到60%,无可非议,毕竟,奖学金不是助学金,是要以成绩为主的。
平时表现,取了个平均分,也就是说无论平时表现的好坏,都是一个样的对待,好像显得很是不公平,举例说明,成天满嘴的脏字不离口、打饭不排队等表现的同学,和做的很好的同学相比,最终却落得个同样的结果,前者必然会美得要命,后者也必然会心里极不舒服,有的同学很有爱心,利用节假日走出去在街边充当义务的协管员来维持交通,而也许他的某个同学正好骑着飞车在这个路口抢道闯红灯,两者人,会是什么样的心理?
最不可理解的是最后一项:学院评审小组打分,大学校园里,老师和学生并没有建立起实质性的师生关系,不像小学、中学,老师每天都在学生的身边,学生每天也都围绕在老师的身边,彼此很是了解,而大学时代的师生关系,显得更加飘渺和虚无,学生当中,甚至很少能知道任课老师全名的,而老师更是很少知道他的学生姓氏名谁,他们也许只记得学习上的几个尖子生,相对而言,那么所谓的学院评审小组呢,几乎都是那些坐在学院办公室里办公的所谓的老师们,处理各种文件是他们的主要工作,和学生间的交流,唯一而且最多的渠道只有通过各班班长和学生会的学生干部们,并没有全面的了解到全体的学生,那么,此种情况下,让这些评审小组的老师打分,给谁高分给谁低分,可想而知了吧?
一句话,一张图片,随时随地让你了解最新鲜的我,
点击以下链接注册,和我一起来玩吧,
http://t.sina.com.cn/xg615/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