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专题系列博文十五
被扭曲了的专业硕士
——晓相人声
最开始接触“专业硕士”这个词是大四那年。
那时,我的一个好朋友报考了某高校的研究生,初试成绩过了分数线很多,但因没有做好复试的准备,而致使总成绩不是很高,后来对方学校打过来电话告诉他说,因分数不是很高,便想给他调剂个专业,不过不用太担心,不是专业硕士,依旧还是学术硕士。听后,我们都犯了难,到底什么是“专业硕士”?又到底什么是“学术硕士”呢?这二者又有什么区别呢,问了一下周围的同学,发现很少有人真正了解这个问题,之后又在网上搜索了一下,这才知道了个大概,朋友便爽快答应了下来,可以调剂。
直到我们都读了研,通过接触身边的专业硕士的同学才算彻底把这个词弄明白,往大处说,专业硕士是国家为了克服学术硕士的不足而新增的一种新型硕士类型,培养的是现在市场紧缺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的职业指向性非常明确,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这也许是对“专业硕士”比较正统的解释。
然而,事实上,这种应用型的硕士似乎已被众多的高校和学子误解了很多年,也扭曲了很多很多。
了解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二者区别的同学,很多人都会拼了命的奔向前者,而对后者却是毫无兴趣而言,甚至会有种鄙夷的想法,在硕士生群体里,这些专业硕士生被看作是另类,是众人都不想碰触的典型,甚至说到“专业硕士”或“工程硕士”这个词时都会撅着小嘴儿,就像是怒视某种不良现象一样,这就像是砖窑地的方坑里的那堵小墙,左边的河道由浅入深,而右边的河道却是直上直下的,虽置身于一片池塘,然而河水却是呈现两种梯度变化的,忽深忽浅的,让人迷糊,这样的地方,一失足便终将成造了千古恨,同为硕士生,却对身边的专业硕士看得如此轻微,实属不该。
然而,若是把对专业硕士的这种看法的原因都归咎给学生,还是不够根本,殊不知,高校的许多做法却是让人不可避免的呈现出了趋势化的问题,很多导师总是会把任务量最轻、难度最小的课题部分交给自己的专业硕士生,这种做法便在无形中让其他同学把专业硕士定位为能力低下的一种,更有的是,有些高校,有的导师,却是对这类学生持一种很刻板的态度,教育部和相关部门并没有明文规定专业硕士必须要在读研期间到某工厂或公司实习一定时间,然而,某些高校却对此大做文章,以“专业硕士”的定义加以严格要求,足见其咬文嚼字的功夫,以专业硕士两年半学制为例,学习基础课程占用一年的时间,被导师强制推荐到某工厂又实习了一年,剩下的半年时间,用于实验室的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仅仅半年的时间啊,而学术硕士却免去了这一年的实习时间,出了上课便把几乎全部的时间用于了实验室和毕业论文,这样一来,同样作为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硕士却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用于课题研究的学习,与学术硕士在科研时间上的这种差距,真不知还怎么能达到“研究生”的真正本质意义。
然而,近日,教育部又公布了2011年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招生类别,并称明年将有38类专业学位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其中19类专业学位为首次招生,而且扩招名额几乎都放在了专业硕士上,从侧面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国家今后的研究生招生政策将向专业硕士倾斜,这是好事,然而,来自某网站的一个投票,却又反映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

本来很普通的一个投票系统,却以“你会选择报考专业硕士吗”为重点而结束,正是说明了对专业硕士的种种偏见已逐渐从高校里的师生走向了普通公众,这是需要全社会都应该认真反思的问题,被扭曲着理解了许久的专业硕士,到底何时能够融入正统?

我最近在玩新浪微博,很酷、很新潮,
一句话,一张图片,随时随地让你了解最新鲜的我,
点击以下链接注册,和我一起来玩吧,
http://t.sina.com.cn/xg615/profile
~~~~~~~~~~~~~~~~~~~~~~~~~~~~~~~~~~~~~~~~~~~~~~~~~~~~~~~~~~~~~~~~~~~~~~~~~~~~~~~~~~~~~~~~~~~~~~~~~~
研究生专题系列:
博文一: 研究生都有什么压力
博文二:
解说研究生和导师
博文三:
怎能不会尴尬
博文四:
谁在给在职硕士注水
博文五:
叹息女研究生的惆怅情路
博文六:
写给新一届的外推生
博文七:
也说考研辅导班
博文八:
根归何处
博文九:
假如你想去读博
博文十:
有感于24.48万元的争议
博文十一: 这样选导师
博文十二: 二次考研,你图的嘛
博文十三: 迷失了的名校情结
博文十四: 一个天大的玩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