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台山体验佛家斋饭

标签:
佛教名山五台游记旅游 |
分类: 游记散文 |
文、图\唐诗
扑爬碧螺顶的女信徒
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之前登过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
2014年九月,我又登上了五台山。
比较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五台山给了我更深层次的感慨感受。
碧螺顶1080个台阶,每隔几个台阶站着个僧人,他们手握扫把,保证台阶干净,以便游人登山。
游人们一级级喘嘘嘘往上登,其间有一二信徒扑爬在台阶上。1080个台阶,往上登就已是喘嘘嘘地了,何况是一扑一爬。这些扑爬而上的信徒皆为女性。她们绑着护膝、护肘,另戴着手套。
1080个台阶,1080次的扑爬,什么叫虔诚,这就是。
我们一边登山一边赏景,这种虔诚一景更感人。
当我们登上山顶时,一位扑爬的女信徒也上去了。当她站起身来御去护膝护肘和手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个很时髦很漂亮的中年女子,她接过几位男女递给她的一包东西,打开包就啃,大概是面包蛋糕之类的点心。
那几位男女是和我们一起登上来的,他们问她:累吗?苦吗?
她回答:还行,再爬个四五十级都没问题。
突然想起在普陀山时,一位僧人对一位来拜佛的漂亮女子说:你们来拜佛,就是来求佛保佑你们平安,保佑你们得到想要得到的,可你们又为佛做了什么?
那被嗟问的女子无言以对。
这位中年女子,她为佛做了,那就是她的1080次的扑爬碧螺顶。看她的衣着,她不会是佛门弟子,她只是一个信徒,她还是一个俗家人。那么,她如此地虔诚又是为了什么?真心向佛?还是在向佛发出求助信息,让她得到她想要得到的。
也许,她是真心向佛,但愿她是真心向佛,并不向佛求什么。
体验斋饭
在峨眉山和普陀山都体验过斋饭。斋饭本是布施给僧尼吃的饭食,体现佛门不杀生,饭菜全素。
因为四大佛教名山都是AA级景点,游人蜂拥而至,所以斋饭向游人开放,让游人在赏景的同时还能体验佛门斋饭。
普陀山的斋饭里的素鸡,红烧肉,其实都是用豆腐做的,样子很象鸡象红烧肉。
所以,体验斋饭就是在体验斋饭文化。
所有去斋饭的人,不论贫富贵贱男女长幼,交费一律平等,所用斋饭也一律同等。
规矩是自己取用饭菜,所取用的饭菜必须吃完,不准浪费丁点。
五台的斋饭与峨眉山和普陀山又有些区别。
峨眉山和普陀山,斋饭时男女在一处,而五台的斋饭虽是同一斋堂,但是男一处女一处。
一排排木质长条桌和长条椅。用斋者坐一边,另一边是僧人行走和分发饭菜的通道。每人面前一个白磁碗一双木筷。
用斋者坐齐了,一位僧人非常严肃地讲解一通用斋规矩:进斋时碗要双手托着,不能放在桌子上,不能出声;需要添饭菜时将碗推向桌的另一边,所添饭菜必须吃干净,一粒米一片菜都不能剩,桌子上不能有饭菜的渣子,保证桌子上干干净净,更不能往地上吐菜渣。
讲解完毕,僧人们开始为大家分发斋饭。
这种氛围这种规矩就是斋饭文化啊。
我问:师父,可不可以拍照?
回答:不可以,僧人吃饭和睡觉都不能拍照。
主食是馒头和素包子,菜是各样蔬菜混合做成的,另有杂粮粥,小菜是腐乳和榨菜末。
几个僧人在通道巡回,看到谁的碗里空了就问“还添吗?”需要添者就按规矩将碗推向桌的另一边。
我看见,大家都吃得非常干净,对面男一处那边,有个男士吃完了还不算,又用手指在碗内边刮边吃,那碗被他刮的都可以不洗。
斋饭毕,一位很年轻的僧人指着斋堂角的扫把对我和另一个女士说:把地扫干净再出去。
我与那位女士把刚才用餐之处扫干净,去倒了垃圾时发现斋堂外的院子里不少男女在洗碗筷,他们都是刚才在斋堂里用斋的男女,原来凡用斋者都被分派了劳动。
峨眉山和普陀山斋饭教人节俭,教人体验粒粒皆辛苦,这五台山的斋饭,除了教人节俭,教人体验粒粒皆辛苦外,还教人勤劳,教人有所得到就必须有所付出。
佛教为什么会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有它大的理由,它更有信徒们信奉的理由。
尼姑与乞讨者
登碧螺顶时,途中不仅遇到一级级扑爬的女信徒,还遇到不少女子带着儿童乞讨。一位穿戴很整齐身体很健壮的女子拽着我的臂膀乞讨,另有女子边打手机边拽着我乞讨。这时候,正好我的手机在包里,我就说:你看你都打手机,我连手机都没有,你还向我乞讨,她只好放手了。
在一个供游人中途休息的场地,我看见刚才那几位乞讨者带着她们的孩子在进午餐,她们的午餐是鸡腿、面包、香肠、矿泉水、果汁饮料。
我被弄糊涂了,她们是专从事这种专业?还是远方来朝圣的信徒,因为带的干粮和钱用完了,不得已如此乞讨?
若是这样,也不该带着孩子乞讨,这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啊。
自碧螺顶下来去碧云寺看僧人作法式,僧人们唱着歌,在佛堂的院子里伴着悠扬的音乐整齐的一圈圈地转。歌,非常的好听,音乐,旋律非常的优美,寺内钟声也非常的动人心魄。
这碧云寺曾经接待过乾隆帝,内有乾隆帝的题词。
这些僧人,在做法式时目不旁视心无旁待,他们才是真正的佛门人。
自碧云寺下来,在一家店里进中餐。我与我的同行者点了五台山的特色美食:豆腐烩豆腐丸子、土豆片烤栳栳,苔蘑肉丝汤。
低头用餐时,听见一个女声对老板娘说:一碗清汤,一碗炒米饭,炒米饭里什么都不加。
寻声而视,原来是位女尼,大概40岁左右,光头,穿着很旧的灰布尼姑袍,肩上斜挎着个很旧的黑布袋。
听她口音是东北的,因为离得比较近,在她坐下来时和她聊了起来。
南方没暖气,所以她每于冬春回东北,夏秋来五台。
就住在寺里,每天就是诵经。寺里有很低的供奉。她的脸色很差,是那种缺乏营养的脸色,另有一种深藏不露的忧郁,和我说话时的笑容很勉强。
问她:还有别的经济来源吗?她说:没有,不过,够用了,就吃个饭,也没有别的花消。
想想也是。她就吃这样的饭,她就穿这样的衣,不需要去美容美发,不需要购置时装美鞋,也没有儿女家庭让她牵挂,她的确不用花很多钱。
在去印度时,认识了两位的女出家人,与这位尼姑的年龄差不多,那两位可是另外一种生活状况,出国旅游,着时装,戴假发,购置高档化妆品,红光满面地吃着所供的一切美食。
这尼姑说,她们另有经济来源,至于是什么样的经济来源,这尼姑说了一通,我也没听清。
原来佛门里也有如此多的不一样啊。
这位尼姑,她深藏的忧郁,她勉强的笑容,都让我猜测她一定是个有故事的女子。
但我坚信一点:她既选择了皈依佛门,就有一种精神和力量在支撑着她,这种精神和力量足以让她应对远离尘嚣的寂寞和清淡。
僧人和尼姑是不允许拍照的,所以我没能留下她的影像。
用完餐后向她打了招呼,刚出门就迎面遇到了在碧螺顶途中乞讨的那几个女子中的一个,她端着一个很大的红色塑料盆,盆里放着几件衣服,看样子是去那个公用水管洗,原来她就是五台本地的人,每天带着孩子去五台山乞讨。
她很健壮,衣着也很时尚,与那女尼是个鲜明的对照。
她如此生活倒也罢了,只可怜她的孩子,在她的影响下,会成长为怎样的人?
五台山,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风景多多,风景各异。
令我感慨感触也各异。
雨中的五台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