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尝天一阁

标签:
天一阁藏书家范钦 |
分类: 游记散文 |
文、图\唐诗
算我孤陋寡闻,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才知道中国有一座最古老、藏书最浩瀚在世界藏书界最有名的私家藏书楼,她就是座落在宁波市区的天一阁。
日思夜想地魂牵梦萦地,我这双俗足终于于4月4日迈进了这座闻名中外的藏书楼天一阁。
余秋雨进天一阁,天一阁以风雨迎接他这位当代文化大师。那天暴雨如注,院中积水没膝,他赤了脚挽了裤管在当地文化局副局长的陪同引领下才走近这座闻名于世界的藏书楼,这座闻名于世界的藏书楼向他这位文化大师敞开了心扉,让他见识了中国读书人的精髓,于是,便有了《风雨天一阁》之名篇。
我这个俗人进天一阁是个阴天,虽没太阳但也没有雨,气温很舒爽,正是观赏和感受天一阁的大好时光。当然了,与大师相比,我的观赏和体验是肤浅的,我笔下的文字是粗陋的。
不愧为闻名世界的藏书楼,她古朴、精美、幽雅,既是藏书楼也是江南风格的园林。只是,我见到的天一阁是向游人开放的博物馆,我见到的书是摆在藏书楼内做样子的仿制品和无字书,我只能从《天一阁发展史阵列馆》内的文字图片及幻灯片的解说,对天一阁进行粗浅地了解。
明兵部侍郎范钦,酷爱搜集珍稀版本书,因长期为官又四处迁移,具备搜集条件。一年年一月月一天天地搜集,当他退隐回家时,所搜之书量已好几万卷,面对他苦心搜集来的这些珍稀书籍,他想到了建藏书楼。
于是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至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历时五年,藏书楼创建完成。建成后的藏书楼初名东名草堂,内藏珍本7万多卷。因曾失火损毁不少藏书,范钦在痛心之余又想到了防火,于是取易经“天一生水”之意,将东明草堂更名为天一阁,楼前凿“天一池”通月湖蓄水防火。
只防火还不行,还得防藏书出阁丢失。
于是范钦又订立了严格的族规,如女子不得上楼,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即金银财物可以分,藏书却不能分,必须有人将藏书及管理制度传承下去。书橱的钥匙由各房统一管理,必须各房到齐,如若有一房不至,书橱则不能打开。
在如此严格的制度管理下,可想而知,族人以及族外文人想登楼阅书是一件多么难以实现的事。
当时,宁波有一酷爱读书的钱氏绣芸小姐,是宁波知府内侄女,为能读天一阁内的藏书,竟托知府作媒嫁了范家,谁知她嫁进去了几年都没能登上藏书阁,更不要说阅读藏书阁内的藏书了,连天一阁一本书都见不着的钱小姐最后郁郁而终。
这故事听起来让人未免有些心酸,但作为藏书家范钦来说也是无可奈何。
天一阁在如此制度的管理下,藏书量越来越浩瀚。公元1772年,乾隆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有96种被收入《四库全书》。乾隆还派人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从此声名大震,明清时期的文人墨客以登天一阁阅书为荣。
令人扼腕长叹的是,范钦防了火防了藏书出库丢失却没能防住战乱和偷书贼的侵袭。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数十种古籍。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的传教士和造纸厂。阁内的藏书被偷被损五分之四,仅存13038卷了。
30年代,曾有文化良知人士对天一阁散失藏书进行搜集补充,拯救回了一部分,谁知又遭日本鬼子火焚。
建国后50
1982年,国家将天一阁作为重点文物加以保护,近些年,有关部门搜集散失在外的范氏藏书,又增入藏书家捐赠的古籍,在天一阁藏书楼后面新建了现代化藏书库,库内现仍有7万余卷真品藏书。在这新建藏书库内,散发着翰墨气韵的范钦式书橱一一上着锁,并有护卫守着。
更令人欣慰的是,当代著名作家铁凝、叶文玲、陈祖芬、黄亚洲、叶辛、等12位作家的书稿计14部23卷,亦被收藏在内。
天一阁,四百多年的风雨历程到此终于划上了个句号,她将永远熠熠生辉,永远盛装中国文化的精髓!
天一阁,永远的天一阁!
天一阁藏书楼前天一池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波市人民政府先后将紧邻天一阁的陈氏宗祠、闻家祠堂和秦氏支祠,纳入天一阁统一管理。这是秦氏支祠
